夜读|桂花年年开,少年今何在

天阴沉沉的,浓厚的乌云中,偶有一丝阳光探头,旋即又隐去。桂花已开到末期,浓郁的香甜气味散尽,只有少许干瘪的残花存于苍翠枝叶间,倒是一场微雨后的地面上落花点点,沉静温润。

这里是刘过墓。你可能不知道他,但大概率听过那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位于昆山亭林园的刘过墓。

前两年,网上出现很多短视频,内容五花八门,都生拉硬拽地套用了这句词,一时间圈粉无数。

但喧嚣是他们的,与刘过无关。此刻,他长眠于昆山亭林园,已经800多年。坟茔右侧的石碑,“刘过墓”三字,简洁干脆,碑面已有岁月侵蚀的痕迹。坟茔用花岗石围起,也露出明显的裂痕。

然而,墓地并不让人只感到沧桑、沉郁,然而让人从心里生出一种恬淡的安心感。这部分源于周围种满了高大的桂花树,郁郁葱葱。桂花有谢时,桂花树却长青。树总是比花更有长久的生命力,让人忘却感时伤怀。

生命力,还来自“活人感”。坟头上,有人洒下的桂花,和不知从哪折来的桂花枝,还有瓶白酒。我拿起桂花枝,才发现底下的石围栏上,刻着黑色篆体字“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写得非常规范,不知道是本来就有,还是粉丝的手笔。墓碑前的地面上,放了几束鲜花和两盆桂花,都有“欲买桂花”的手写标签,字迹或潇洒或娟秀。

刘过墓前,“欲买桂花”的手写标签。

亭林园,出自昆山大儒顾炎武“亭林先生”的尊称,刘过墓位于园中不起眼的一隅,位置也并不好找,我就被手机导航误导了好几次之后。最后还是经验告诉我,一群年轻人站着,轻声交谈或献花拍照的地方,就是了。坟前和坟上的花和酒,也都出自他们之手。

桂花、酒、少年,这三个从刘过笔下发端的意象,穿越历史,在他的长眠之地,如此神奇而真实地重逢了。

其实,刘过写“欲买桂花”的地方,并不是昆山,而在武汉。那时刘过经历了四次科举落第、报国无门、生活穷苦潦倒等一连串人生打击,已进入暮年,他时隔二十年重登安远楼,想起故人零落、江山破碎,写下《唐多令》词。

在他之前,“唐多令”一直是冷门词牌,刘过凭一己之力引得后人追捧。“欲买桂花”作为词的结句,为何格外动人,让人念念不忘?我想,是因为他将爱国情怀、文人担当这些抽象宏大的名词,用一种非常细微、可感的个人体验式的词句表达了出来,让人很难不共情、共鸣。有个豆瓣网友说,“欲买桂花”一句,“活得比人还长久”,就在于它有穿透时空的力量,直抵人类灵魂深处那些亘古不变的情感。

前来打卡的年轻人中,看年纪和阅历,应该还没有经历刘过那么多坎坷和痛苦,对生命和人生还没有那么深刻的体验,或许只是沉醉于文字和韵律之美,甚至可能只是猎奇跟风,但没关系,他们总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无限接近、理解刘过。

很多年前,我在一所乡镇中学上初中,正是求知欲爆棚的年纪,却苦于没有课外书读。年轻的语文老师想方设法为我们补充“课外知识”,有次就讲到“欲买桂花”一句,老师还给刘过起了个雅号:桂花词人。那时的我,远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厚重历史和人生,但牢牢记住了这句词和作者名字。如今,已经中年的我越来越能沉浸式感受彼时彼刻的刘过。我相信,这些年轻人也一样。

刘过号“龙洲道人”,源自他的家乡江西龙洲,他显然是有着浓厚的怀乡恋土情结的,但他终其一生都在漂泊、羁旅,再落魄也没有回乡定居。我看过一篇文章,说他的家乡至今仍以“龙洲”为名,不曾改变。他同样落第失意的弟弟,在他去世之后,离开家乡,重走他当年走过的路,耗费几十年光阴,历尽艰难搜寻他散落天涯的文字,集结成书,让他的名字和才华得以流传。他没有忘记故乡,故乡也不曾辜负于他。

但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困窘到快活不下去的时候,是他的昆山好友接纳了他;在他离世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也是这里的人们,不辞辛劳地为他筑坟、立碑、几经修缮。江南温柔而坚定地接纳了他的肉身和灵魂。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是“直把他乡作故乡”的无奈多点,还是“此心安处即吾乡”的淡然多点呢?

这些年,年轻人中涌现出一股“探古访幽”风潮,表现之一就是去各种名人墓地、故居打卡,比较有名的有武侯祠、李煜墓等。比起他们,刘过还是有点小众了,观其一生,高光时刻少得可怜,漂泊、失意、痛苦、黯然、失败才是主基调。哪怕文学成就,也算不上顶流。

他的墓碑上,关于身份,写的是“处士”,这是古人对于没做过官但品行和才华让人称道者的称谓。可见,哪怕是在讲究入则建功立业、出则立言立说的年代,刘过也受到了一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推崇。这种超脱名利的欣赏,同样为今人所认同。人们或是敬佩他浓烈的爱国情怀,或是同情他屡遭磨难仍不屈的坚韧意志,或仅仅是因为“欲买桂花”一句写到了心坎上,一个理由就足够。这是撇去了所有世俗评价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最纯粹的致敬。

江南的桂花,江南的雨,年年往复,从不失约。没有人永远是少年,但永远有人正是少年。有些人注定会留在书页里,也留在人们的心中。在某次路过偶遇他的坟墓,在某个寂静的冬夜读到他的只言片语,你会在心里轻呼一声:原来你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