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上海夏季音乐节|格莱美得主联手金郁矿给未来发出音符情书

如果要在当下给未来写一封信,你会想要写些什么呢?是对高科技生活场景的无限憧憬?是与某个未达成愿望的彻底和解?还是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输出坚定的信念呢?

7月5日晚,格莱美得主“三人时光”重奏组、青年指挥家金郁矿携手上海交响乐团,以“写给未来”之名共同上演:简约派作曲大师约翰·亚当斯《快机器中的短旅程》、普利策奖得主凯文·普茨《接触》以及备受瞩目的青年作曲家梁皓一的首演新作《树》。音乐会用三首当代作品,不仅通过音乐语言描绘飞速发展的社会现状,还藉着情感共鸣呼吁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共话题。

开场曲《快机器中的短旅程》(Short Ride in a Fast Machine)是一首短小精悍、充满思辨的音乐作品,由“极简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之一的美国当代作曲家约翰·亚当斯(1947- )创作于1986年。整首作品拥有典型的简约派音乐特征,摆脱传统的旋律思维,通过重复节奏派生出充满律动的复合节奏,营造出强烈的节奏感和无穷的推进力。

乐曲开篇以木鱼的固定节奏奠定基础并贯穿全曲,随后加入铜管组的变化重复节奏,单簧管和长笛则以流动音型的律动呼应,让人仿佛置身于一辆超级跑车在赛道上飞驰。除了采用大型乐队编制产生绚丽丰富的音色以外,这部作品还非常令人“上头”。究其原因,是因为作曲家使用了他最为擅长的节拍设计和数字控制手法,即在固定节奏的基础上,通过多组节奏型的交叉组合、错位重叠构成一种时间差,在听众头脑中形成一望无垠的空间延展感和越听越上头的沉醉感。

近年来,拥有两项国际指挥大赛亚军的青年指挥家金郁矿频繁活跃于国内外的音乐舞台,使他的指挥技能迅速成长、越发沉稳,不仅荣获中宣部颁发的“十大青年指挥人才”称号,还在瑞士格施塔德梅纽因音乐节获“尼姆·雅尔维”奖。演奏中,在复杂多变的节奏驱动下,金郁矿不疾不徐、手势清晰地带领着乐队一起脑力大开,充满着兴奋与激情的演奏,将速度感和紧张感通过音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全曲结束时,观众席即刻爆发出一声“Bravo”并报以热烈掌声,这是对这场“节奏游戏”的褒扬与反馈。

如果说,开场小品是带着听众的耳膜一起“冲浪”,那么接下来演绎的2023年格莱美“最佳当代古典作曲奖”三重协奏曲《接触》,则是为现场听众的心灵做SPA。作曲者凯文·普茨(1972- )是当今乐坛屡获殊荣的美国作曲家,曾凭借歌剧《平安夜》荣获2012年普利策音乐奖。去年中秋,他还被授予“2024年度1573国际作曲家奖”,在上交音乐厅上演了他的《乐队协奏曲》等三部音乐作品。他的音乐想象力丰富,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上海观众应该对由他亲自讲解的颁奖音乐会记忆犹新。

《接触》以人与人之间渴望真实接触为主题,通过阿卡贝拉、乐队协奏曲等多种音乐形式新颖呈现。全曲由4个首字母“C”为名的乐章组成,用人声开启“呼唤”(Call),经过活跃动感的“密码”(Code)和直抵内心的“接触”(Contact),最终到达高潮迭起的“欢宴”(Convivium)场面。其中,源于传统音乐曲式与调式音阶、民间音乐与舞蹈节奏的素材运用,完成了一段跨越文化的心灵旅程,让聆听成为与心灵产生共鸣与反思的艺术体验。多次出现的“呼唤”主题宁静典雅,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期许;而末乐章采用保加利亚传统舞曲甘卡舞,在非对称节奏与灵动跳跃的音符之间,隐约又听见内心的“呼唤”。

“三人时光”重奏组(Time For Three)的现场演奏极具亲和力与感染力。这支由两把小提琴和一把低音提琴组成的小型弦乐组合,无论是非常规的声部组合方式,还是不限于谱面束缚的演奏方式,都展现了他们超越传统音乐边界、追求自我突破的艺术风格。

难能可贵的是,三位成员共同拥有精湛的演奏技艺、演唱能力和即兴创作能力,是他们成为国际乐坛备受欢迎的制胜法宝。尤其是人声的介入,使他们的音乐表达更为真诚动人、更容易贴近观众的情感,在他们的演奏曲目和返场都能窥见一斑。他们站在乐队前面,松弛而投入的演奏状态传递着自信与能量。低音提琴演奏家拉南·迈耶是乐团主心骨,承担着旋律表达与节奏律动的双重任务;小提琴家尼古拉斯·肯德尔的演奏真情流露,代表乐团向现场观众表达致敬与谢意;另一位小提琴家查尔斯·杨的演唱最为动情,还在观众席里找到了他母亲的音乐启蒙老师丁芷诺教授。也许,这正是音乐能够跨越国界传播与传承的文化价值。

下半场的重磅曲目是由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植物园联合委约,青年作曲家梁皓一最新创作的《树》。作品以“树”为切入点,通过交响语汇表达生态治理、绿色发展的时代命题,同时呼应本届夏季音乐节“环保”主旨。作曲家以中式文化基因的线性叙事方式与西方交响乐的写作方式,体现中西融合的创作构思。全曲采用五个乐章的篇幅,分别以“静谧之森”“焚烬”“写给未来的信”“重植林园”“绿水青山”为题,讲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遭遇人为砍伐而陷入濒临毁灭的困境,只有通过人类的自我行动重建生态,才能再次让青山绿水的畅想走进现实。

梁皓一一如既往发挥着自己对声景(soundscape)想象力的创作优势,充分利用音色组合的配器法则,赋予作品极强的音乐画面感与感染力。其中,较为突出的打击乐演奏,如同整首作品的“说书人”,承担着每一个特定场景的切换功能;同时,运用海洋鼓等“拟声器”,生动刻画了自然界的风声、雨声、树叶声,时刻提醒着人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责任。演奏结束时,梁皓一在全场掌声中登台致谢。现场热烈的气氛,足以证明这部贴合大众审美的作品首演成功。同时说明,中国交响乐创作已然进入全球化的公共话域中,展现时代赋予的使命。

本场三部当代作品,丝毫没有造成听感上的负担,反而打开了听众心灵的大门。艺术创作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职业作曲家也不可能独立于时代之外。音乐作为最抽象的艺术,却能够将宏大的人文关怀主题具象化。拆毁与重建,是人类始终面临的发展问题,而改变是一切更新的开始。当我们将音乐的火种传递给未来,我们真正传递的是对世界永不熄灭的好奇心,对生命永不妥协的热爱,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永恒信念。这或许就是音乐给予未来最珍贵的礼物——在不确定的时代,始终相信可能性的存在。​

(陈洁,上海艺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