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能否给没预约就来博物馆的观众留一点机会?
盛夏烈日下,又到一年暑期,“博物馆预约难”频频登上热搜。暑期是出游高峰,“博物馆预约难”既缘于暑期研学游、亲子游等文化旅游需求,也和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密切相关。故宫、国博、苏博本馆、上博人民广场馆、陕历博等顶流场馆预约页面几乎都是一片“灰屏”,全部约满,这些顶流博物馆实行全面预约制到底始于何时?博物馆预约难的困局有没有可能破解?
预约参观,本意是为了控制博物馆人流,保证观众有更好的参观体验。但随着文博观展的持续升温,游客的参观需求与博物馆限流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以至于产生了“博物馆预约难”的问题。
热门博物馆:从排队数小时到预约之路
不少对上海博物馆熟悉的观众都对上博的排队记忆犹新:如2017年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时,清晨6点就有观众开始排队,苦候三四小时方能入馆,当时,馆方上午曾被迫挂出“人数已满”的告示;而在苏州博物馆本馆与陕西历史博物馆,一些观众印象里则是“没有一天不排队”,而在暑假高温期间这样排队可谓让人苦不堪言。

上海博物馆排队景象 澎湃新闻资料
在文博热的背景下,尤其是疫情以后,预约制因之逐渐诞生。
上海博物馆的预约制度始于2023年7月14日。那天发布的公告明确至同年10月8日,全馆实行“全预约制”,散客需提前7天通过官网或微信公众号预约,并首次引入“爽约惩罚机制”——两次未提前取消预约且未到实际到馆的账号,冻结预约资格30天。这一变革标志着上博从局部限流(如特展预约)转向常态化预约制。
2024年1月上博东馆启用后,新馆延续该规则,且两馆预约入口独立,进一步强化分时控流。2024年3月,为遏制黄牛囤票,新增“30天内单馆限约5次”“累计3次爽约冻结60天”的规则。2024年4月19日的优化成为关键转折:预约开放期从7天延长至14天,同时开通英文官网境外散客通道,支持邮箱注册预约,显著提升国际游客便利度。
2024年9月15日起,上海博物馆实行两馆两制,上博东馆取消了预约制,观众可以随到随进,目前10个多月来运行状况良好;但人民广场馆囿于承载量有限,仍然较难预约。
苏州博物馆(本馆)的预约制始于2019年4月联合拙政园、狮子林等苏州重点景区,同步推行实名制分时全预约参观机制。这一改革旨在破解苏州博物馆(本馆)所在东北街区域节假日游客拥堵难题,通过精细化分流提升参观体验。2025年暑期,苏博本馆通过延长开放至20:00、增设夜场分流,使17:00后场次预约成功率有一定程度提升。目前苏博两馆“一馆一策”分级管理:本馆因空间有限,仍保留预约制;西馆、民俗馆、古籍图书馆等扩容场馆免预约,通过安检即可入馆。

苏州博物馆《长物志》展览现场 2025年7月3日
国家博物馆的预约制度始于 2019 年4月。2008 年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实施后,国博日均参观量激增十倍,传统接待模式难以为继。2019年,国博正式推行全员分时段实名预约制,每日限流3万人次,通过官网、微信等渠道提前 1-5 天预约,并保留现场预约通道。这一制度在2023年 "文博热" 高峰期进一步升级:将预约放票时间调整为每日 17 点,实行 "退票不回池" 规则,封禁 42.5 万个风险账户及 165.7 万个高频访问 IP。2025 年 4 月,国博推出预约账号实名认证制度,要求用户绑定身份证和手机号, 从源头封堵黄牛与虚拟账号抢票通道。

国家博物馆内景。澎湃新闻 资料
故宫博物院的预约制度始于2015年的单日限流与实名售票,2017年全面推进网络售票,奠定数字化管理基础。但真正形成严格的“提前预约制”在2023年迎来关键升级:同年11月1日,故宫实施分时段管控,将每日门票分为上午(入场截至12:00)与下午(最早11:00入场)两时段,同时取消现场售票,要求所有游客提前7天预约,超时未入者拒入,并配套“爽约惩罚机制”(180天内爽约3次冻结账号60天)。
2024年暑期,故宫推出人工缓释票额策略:每晚8点放票时专人值守,缓慢释放25%增量票源,延长抢票窗口至1小时,避免“秒空”局面。同时升级反制系统:隔离旅行社与散客票仓,拦截90%黄牛机刷请求(日均250万次请求中恶意流量占80%)。近期国家文物局下发通知后,故宫增设未成年人团队快速预约通道。
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陕历博”)的预约制度经历了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行的渐进过程。2019年,为应对免费开放后的客流压力,陕历博首次推行实名制预约与错峰参观。2024年1月11日,新开放的秦汉馆率先在公休日及法定节假日实行提前3天预约制(春节提前15天),平日则免预约刷证入馆,标志着分时管控的精细化尝试。2025年1月14日:陕历博本馆与陕历博秦汉馆同步实施提前5天放票制度,每日固定时段放票(本馆17:00、秦汉馆17:30),取消现场售票,所有游客需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实名预约。目前陕历博本馆仍然难以预约,秦汉馆则余票充足。
专家建议“两条腿走路”:给现场观众留下通道
“热门博物馆实行预约制,有利于改善文物保护和参观体验,但确实不能一刀切,即使最顶流的博物馆,其实还是可以预约和现场排队相结合的”,一位博物馆原馆长对澎湃新闻说,“可以学一学中国书画与园林留白的智慧 —— 比如每天保留10% -20% 的现场票或排队名额,在上午 10 点、下午 2 点各进行释放,让没赶上预约的一部分观众不再到了现场而无奈返回。”

上博人民广场馆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此前接受《中国旅游报》采访时提到,“通过门票预约,分时段预约的‘分流’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游客在节假日出行时面临的交通难、停车难、游览难等问题,但对于热门博物馆而言,预约措施和现场购票应该相互补充,‘两条腿走路’,提供预约通道,也给现场线下购票留有余地,在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中做好分割,切忌‘一刀切’”。
“正如硬币的两面,取消预约并不能解决博物馆入馆难的问题。”吴丽云担心,热门景区和博物馆如果取消预约,长时间排队也会让“黄牛”多起来。
“其实是可以适当借鉴大英博物馆等海外博物馆的预约与排队结合的双轨制,这也启示我们:弹性与人本服务意识是破解预约困局的钥匙。”一位文博学者对澎湃新闻说。
预约难的本质是文化资源稀缺性、技术异化与普惠理想碰撞的产物。当承载千年文化的文物被锁在“秒空”的系统里,破解之策或许不在于建立更高的墙,而在更宽的门——如国家文物局所呼吁:科学评估、分类施策,让技术回归人本主义的服务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