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检察日报评幼儿血铅异常事件:司法机关必须依法从严从重惩处

备受关注的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培心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事件有了新进展。7月8日官方通报显示,幼儿园园长朱某、投资人李某同意该园后厨人员网购明确标识不可食用的彩绘颜料,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导致233名幼儿血铅异常。目前,公安机关以涉嫌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将朱某、李某等8人依法刑事拘留,对另外2人依法采取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纪检监察机关也已启动对监管失职、渎职人员的调查程序(据7月8日央视新闻)。

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对儿童健康危害极大,一家幼儿园竟出现百余名幼儿血铅异常,令人惊骇。事件发生后,省级工作专班迅速组建,国家相关部委介入指导,全面检测患儿与医疗救治同步推进,一系列举措既体现了官方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也为公众注入了信心。

幼儿园后厨本应是守护孩子健康的堡垒,为何成了暗藏风险的“化学实验室”?答案触目惊心:园长与投资人为“节约成本”,竟将不可食用的彩绘颜料混入孩子们的餐食。这种行为不仅突破道德底线,更公然触犯法律红线。根据刑法第144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于这种直接侵害幼儿生命健康的恶性犯罪,司法机关必须依法从严从重惩处,让知法犯法者付出惨痛代价,给受害家庭一个交代。

幼儿园食品安全监管确有其复杂性,面对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幼儿群体,监管难度本就更大。但再大的难度,也不能成为监管缺位的借口,更不能让孩子们的健康为漏洞买单。这起事件中,有毒颜料从生产车间流进幼儿园厨房,最后端上孩子们的餐桌,一路畅通无阻。另外,多位家长反映,早在开学初孩子就出现肚子疼、牙龈黑斑、轻微脱发等症状。这不禁让人反思:监管部门对幼儿园食品供应链的把控是否存在疏漏?日常巡查是否流于形式?风险预警机制是否真正发挥作用?针对上述问题,若相关部门能早点捕捉异常、深入调查、及时处置,或许就能避免更多孩子受到伤害。

孩子们吃得安全,这既是底线,更是红线。无论是园方还是相关部门,必须守土尽责,将责任“置顶”,全链条守护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

压实主体责任是根基。要让《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的园长负责制落地生根,建立严格的内部管控与考核问责机制,从食材采购到加工制作全程留痕,让每一个环节都有人把关、有人负责。

技术赋能监管是关键。监管部门应创新方式,加大日常监管力度。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实现食品加工全过程实时监控;完善食品原材料溯源体系,确保每一种进入校园的食材都可查可溯,让监管既“在线”又“精准”,从源头把控安全。

全民参与监督是保障。要提升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畅通“码上监督”“一键举报”等渠道,鼓励家长、教职工及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对有效举报给予奖励。同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线索一出现就有人跟进、问题一露头就得到处置。

目前,相关部门的各项调查还在持续进行中,相信越来越多的细节会浮现出来,为公众还原最终的真相。无论如何,眼下社会最大的期待无疑是孩子们尽快得到最有效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