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回归文物开发文创,怎么就“不尊重历史”了 ?
上海博物馆“清雍正粉彩蝠桃纹瓶”的文创产品被人盯上了,被指责“不尊重历史”“消费苦难”。
之前,有网友称购买了上博一款“蝠桃瓶”冰箱贴之后称:这款文物曾漂流于海外,并渲染了文物在海外藏家手里饱受荼毒的经历:“瓶底开孔”做成花瓶台灯(事实上,并没有被开孔),上海博物馆把这件流失文物做成冰箱贴、保温杯、台灯等文创产品,是“不尊重历史”。

上博以蝠桃纹橄榄瓶为原型开发了很多文创
这则吐槽又被个别媒体搬运到了视频平台上,在快闪的字幕、激荡的音乐、情绪的加持之下,一些网友认同了指控中的逻辑——用回归文物开发文创就是“不尊重历史”。
“蝠桃瓶”是在2002年,由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以4150万港元的价格从拍卖行购得,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上海博物馆设计、销售不同款式的“瓷瓶台灯”已经有近三十年历史。
众所周知,中国100多年的近现代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屈辱的历史,中国海量的名胜古迹都曾有被侵略者践踏、羞辱的惨痛一幕,更有海量的文物精品流失海外。但,是不是说,长城、故宫曾经上演过历史的苦难,就不允许当代人去游览这些景点?
“不忘历史”是要求吾辈自强,而不是把枷锁套到中国人自己的头上,动辄言称这个古迹曾被侵略者蹂躏,所以不能够欣赏、利用;那个文物是“历史伤口”,不能二创,这是以“尊重历史”的名义,绑架舆论。
几乎每一件流失文物回归祖国,都有着惊心动魄的故事。回归文物当中的精品,比如《中秋帖》、《伯远帖》、韩滉的《五牛图卷》,更不用说赫赫有名的圆明园兽首,都被开发成了文创产品,以新的姿态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路径。
如果因为是海外回流的文物,所以是“历史苦难”的见证;因为文物被打上了“历史苦难”的印记,所以,中国人就不能够开发、欣赏。这种“塌方式的逻辑”,并没有保护文物,而是把枷锁套在了中国自己的文保工作头上。
而且,这些年来,“文物回家”也是中国综合实力增长、国际话语权提升的重要体现。近年来,美国有关部门向我国返还38件文物艺术品,西周丰邢叔簋被成功追索,圆明园7根石柱回归……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48批次2113件/组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流失文物见证了中国昔日的苦难历史,如今外交表态、司法追索、国际协作、商人捐献、民间反馈等不同渠道正共同发力,一起铺就国宝“回家之路”。回归文物不仅是“痛史”,也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全民族的复兴努力,所以,不能将回归文物圈限在“悲情”的狭隘情绪中。
特别是,要考虑到当下传播环境当中的流量加持、情绪传播、表达极化等因素,一些常识很容易被带偏节奏。回归文物做成文创产品,怎么就等价于“不尊重历史”了呢?不附和偏激,偏激就不会绑架流量;不依附流量,常识就不用小心翼翼。让我们共同守卫文物,欣赏文物之美,而不是以文物之名搞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