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互联网大厂用食堂拿捏打工人

吃饭,是打工人的最高治愈。但每天中午吃什么,又是道世纪难题。点开外卖App,店名密密麻麻一长列,挑得人眼花缭乱,半小时过去了,还是没选出个所以然。要么太贵,要么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不好吃。

于是乎,每当互联网大厂食堂话题,带着“便宜又好吃”的标签,出现在公众视野,总能把网友们羡慕哭。前有雷军元宵节直播,带网友们远程围观了一把小米食堂日常,后有字节跳动“免费三餐”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真不错,都是我爱吃的。”打工人一边默默咽下手边的饭,一边看着大厂人的美食九宫格发呆,有的还看热闹不嫌事大,硬要给大厂排个序,想看看到底哪家最强……

01、大厂食堂有多好吃

如果要让打工人投个票,中午吃饭最怕的,莫过于贵、选择单一、难吃。但在大厂食堂,这些似乎都不是问题。

在字节跳动上班的余檬,入职1年多,还没把食堂的饭吃腻。她所在的上海某工区,有3个食堂,除了丰俭由人的自助,还有各类特色档口,西餐类的披萨、意面、烤鸡,川菜系的水煮鱼,陕西biang biang面,粤式肠粉等等。为了保持新鲜感,有些还会每周更换菜单。

当然,说“丰俭由人”可能还不太准确。因为在字节跳动,一日三餐都是免费的。余檬一般只吃午餐和晚餐,早餐在家随便对付一口。如果早上10点前到公司,去食堂找点吃的,她一天花在餐饮上的金额将是“0”。

豪横如字节,直接亮出明晃晃的“免费”两个字,其他互联网大厂,比如快手、京东、阿里,虽说不是一口价0元,但也通过补贴、折扣等方式,让员工吃到物美价廉的美食。

▲图源/受访者

陈曦所在的快手,在北京上地·元中心工区有4个食堂,市面上打工人常吃的餐饮类型,烧腊、铁板烧、麻辣烫、饺子、自选称重菜、轻食、各式粉面等等,都能在食堂找到。另外像是超级碗、和府捞面、老乡鸡这些连锁品牌,也在可选范围内。

每晚8点后刷卡下班,30元的能量券就会打进陈曦的工卡里。按照她的食量,一天中餐、晚餐两顿,总花费大概在30元,相当于吃饭不要钱。

“公司补贴和食堂定价其实很有水平。”提起前公司食堂,菜鸟前员工吴瓴坦言。之前在菜鸟,午餐、晚餐各补贴20元,每餐价格也差不多在这个数字上下浮动,基本上便宜的十几元,贵的20多元。如果20元补贴没花完,还能用剩下的钱买点牛奶、面包、卤味,反正不会让人觉得没花完亏了。

在菜鸟一年多,吴瓴几乎没有浪费过餐补。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她基本在公司食堂吃,即便不吃正餐,也一定要花完20元再走。同事们大都如此。“心理就是,这些餐补本来就是我们的权益。公司就是这样,会巧妙抓住你心里的每一丝裂缝,用所谓‘福利’把它填补上,让你舍不得放下,又拿不了太多。”吴瓴笑称。

好吃吗?这是除价格、丰富度之外,大家对于大厂食堂的最大好奇。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毕竟,互联网大厂擅长考核和淘汰。把基础功力用在食堂管理上,就能保证员工吃到味道好、服务好,甚至是有创意的菜品。

陈曦就表示,食堂的每个饭桌上都有呼叫铃,但凡觉得不好吃、有卫生问题,按个铃就立马有人来解决。另外,食堂到处都有信箱,还有服务台,员工有啥意见都能提。有的大厂食堂还会紧跟热点,比如甘肃麻辣烫、哪吒电影爆火那段时间,立马就推出了相关餐品。而那些竞争力不够的档口,很快会消失在员工视野里。

社媒平台上,“大厂食堂”早已成了流量密码。毕竟,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公司食堂便宜又好吃,仍旧是打工人的顶级炫耀。但再细看,乐于分享食堂的,大多是大厂实习生或者新入职不久的人。而那些吃惯食堂的大厂老人,大多在健身房,或者活跃在评论区里。

▲图源/小红书截图

“工作没几年,像是充了气似的,身材膨胀得很快”“赚得不一定都能拿到手上,但吃得一定会长在身上”“刚来公司也狂吃,后来花钱买私教课就老实了”……评论区里,不少大厂过来人现身说法。时不时,也有人忆起往昔:早几年,公司还有下午茶,都是进口零食水果,上面还会标注卡路里;而在以三餐免费闻名的字节跳动,之前“还有大闸蟹、龙虾”……

02、大多外包给团餐公司

每逢毕业求职季,大厂食堂话题总会如约进入大众视野。不出意外,每次都能引发广泛讨论。

各互联网大厂,想必也乐见其成。毕竟宣传食堂,是在将企业福利可视化。相比起直接涨薪,食堂的补贴、宣传成本更低,但效果往往更好。不仅自家员工获得满足感、归属感,还能对外塑造“别人家公司”的形象。

不过,在食堂运营层面,大部分大厂并不是自己直接下场干,而是外包给了团餐公司,这样能省心省力。究其原因,餐饮属于严重非标品,管理成本高,而引入独立的市场参与者,只需要立标准,再适度引入大厂擅长的考核制度,就能让团餐企业自己卷自己。

比如逐渐在业内崭露头角的新又好(广东新又好集团有限公司)、潘多拉(潘多拉饮食集团),其展示的合作伙伴名单里,就分别有京东、网易,以及华为、快手、阿里、小米等。

▲图源/受访者

潘多拉董事长徐传佳曾公开表示,做员工食堂,最大的痛点在于菜品的丰富度。为此,潘多拉采取了“33%自营+33%合资+33%联营”的模式,分别对应自营餐线及档口、合作小吃品牌,以及社会餐饮品牌。除了解决丰富度问题,为了吸引大厂员工,团餐企业在服务、创新等角度也没少下功夫。

近些年,出于获得稳定客流、拉近与年轻人关系等多方面考量,越来越多连锁餐饮品牌开始进驻大厂,丰富了大厂食堂供给。比如快手一些园区里引入了老乡鸡、和府捞面、吉野家、西少爷等品牌。对此,大厂们同样乐见其成。

老乡鸡方面告诉《财经天下》,2024年4月,老乡鸡进驻了快手北京西二旗园区,这是其入驻的第一个互联网大厂园区。截至目前,除快手外,公司还在两个华为园区开出了三家店。至于原因,一方面,老乡鸡的品牌调性、定位和大厂园区相符,互联网大厂的员工以年轻人占比较高,老乡鸡的产品、客群和服务都是贴合年轻人群体的;另一方面,除了提供相关支持外,大厂园区也能给品牌带来稳定且较大的客流量。

为此,老乡鸡给大厂的独属福利也不少:其在园区内的菜品价格均为外部社会门店菜品价格的8~9折,且不需要任何充值、购券等行为。“这些折扣都是公司一键设置,顾客直接到店就可享受这些折扣。费用部分由老乡鸡承担,主要是为了让利园区消费者。”老乡鸡方面对《财经天下》表示。

而对于大厂而言,这些不需要额外花钱的福利,又构成了“大厂食堂”光环的一角。

事实上,给员工配食堂,并不是啥新鲜事。早年间,职工食堂几乎是很多大单位的标配;现如今,随便翻看团餐中标记录,就能在业主一栏看到不少企事业单位的名字。

▲图源/小红书截图

究其原因,当公司达到一定规模,设立食堂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与其让大家每天花时间纠结吃什么,造成人力成本浪费,还不如公司直接决定好,或者给几个选项,让大家在排队时快速做出决策。更何况,食欲是最容易满足的欲望,其代表的烟火气也会让员工“有家的感觉”。

03、搞食堂很有性价比

对于人员规模庞大、追求极致效率的互联网大厂而言,同样如此。

经过多年发展,大厂们不光园区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员工人数也同样如此。最新数据显示,京东和华为员工数分别有57万和20万人,字节、阿里、腾讯的员工数均为十几万人。

这些员工虽然分布在各地的园区,拿字节举例说,其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都有分部,但每个地方都配备了食堂,并且食堂规模与员工人数成正比。其中,光北京就有十多个食堂。阿里同样如此,杭州总部有上万名员工,仅西溪园区,就有十几个食堂。

有网友在小红书上感慨,人在大厂,一到下班时间有几千人冲到食堂排队吃饭。还有字节员工称,自己为了吃上酸菜鱼,排了整整半个小时的队。甚至有人为了不排队,选择错峰去吃饭。

▲图源/小红书截图

大厂搞食堂也是一件很有性价比的事。以阿里为例,仅计算午餐、晚餐补贴,假如每人每天40元(不同城市补贴标准不同,会在此基础上上下浮动),粗略算下来,一年用于员工餐补的费用为18.15亿元,占同期行政开支的比例为4.1%,占营收的比例更低,只有0.18%。

阿里旗下菜鸟总部园区位于杭州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总建筑面积29.6万平方米,可容纳11000名员工办公。地图上,园区距离较近的万达广场,单程步行得1小时,大家午饭间隙一窝蜂到此就餐,显然不现实。要是订外卖,又容易造成堵单。自建食堂是最好的选择。

与此同时,在大厂本身和团餐企业的“合谋”下,大厂食堂近些年又凭着丰富的供给、极致的服务,从后勤保障走向了文化宣传前台。毕竟,对于团餐企业而言,大厂是个金闪闪的宣传招牌。而对于大厂而言,给员工描绘的美好未来难免遥远,过程还充满荆棘,只有当下的每餐饭最能抚慰人心。

当然,以算法闻名的大厂们,不少也把算法用在了福利设计里,让员工们仿佛被所谓“奖励系统”推着往前走。

林霖告诉《财经天下》,按照公司的规定,工作日每晚8点之后刷卡下班,会有30元的能量券打到工卡里,用于食堂吃饭刷卡。如果周末加班,4小时有30元能量券,单日60元封顶。相对应地,如果工作日下午8点前下班,或者周末不加班,则不会有能量券,吃饭只能用自己的钱。

这意味着,如果想蹭单位的饭,得8点之后下班。紧接着,新的“诱惑”又摆在眼前:再坚持2小时,晚上10点下班,打车可以报销。

吴瓴所在的公司,工作日午餐有20元餐补,和当月工资一起结算,晚餐有20元饭补,单独打进员工工卡里,必须当天用完,过期作废。“这种设计挺巧妙的,相当于如果晚上在公司吃饭,就是赚到了,不吃的话也带不走。”吴瓴说道。当然,如果仅考虑工作量,吴瓴和同事也很少能按时下班的。

作为对比,在北京某央企工作的冯琳琳告诉《财经天下》,他们公司只提供早、午两餐,午餐是自助形式,有10个左右的菜可以选择,员工免费吃。在他们公司,吃饭不需要和工作时长挂钩,也不是一种所谓“加班奖励”。

尽管大厂食堂话题总能引发热议,但在大厂员工的价值排序里,食堂往往排在靠后的位置。吴瓴坦言,一份工作,她会首先考虑薪酬、发展前景、组织文化、公司氛围、价值感,然后才是福利。余檬也表示,她选择一家公司的排序是:薪资>知名度>工作强度>福利。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作者 | 林木,编辑 | 吴跃,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