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全球AI治理如何探寻“向善”之路?法治层面如何保障?

“技术的快速迭代与突破性创新,必须与完善的治理框架和成熟的规则体系有效协同。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带来的全球性矛盾亟待通过多边协商寻求最大公约数。”7月27日,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席姜泽廷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作出上述表述。
7月27日,由司法部指导,中国政法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规则全球对话与协同发展”论坛,聚焦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前沿问题,围绕更常态化的国际对话、更广泛的人工智能应用、更明确的人工智能治理规则、更高程度的互利共赢深入交流分享,探讨如何以法治力量引领人工智能向善发展,深化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合作。
姜泽廷在论坛演讲中指出,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正重塑世界治理格局,技术无国界的特性决定了单一国家的治理努力难以应对全球性风险,甚至可能引发国家间战略竞争与规则博弈的挑战。各国监管框架呈现日益碎片化、跨国技术协作与产业落地面临制度性障碍,因文化背景与价值取向差异,算法伦理标准难以形成国际共识,加剧了技术信任危机。此外,数据跨域流动在国家安全、隐私保护和商业利益等多重目标平衡中遭遇结构性的壁垒。
联合国视角:AI发展中的失衡风险与治理责任
在全球AI治理的讨论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相关专家针对技术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发出了警示,号召以国际共识框架为治理基准、聚焦南方国家建设弥合数字鸿沟,让人工智能成为“向善”力量。
联合国秘书长数字与新兴技术特使办公室成员、数字与新兴技术特使高级顾问梅赫迪・斯内内在论坛现场介绍,当前数字社会存在显著不平衡:当前英语内容占比超50%,而使用者超100万人的语言占比仅0.2%-2%,更多语言占比不足0.1%。这些语言的持有者正面临高风险,却在AI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因为AI模型基于的数据集“含有大量偏见”,在语言层面“只代表主要语言人群的观点”。
梅赫迪・斯内内认为,这种偏见直接引发文化权力问题,即语言边缘化,限制信息流通,影响使用者的未来,还导致多数人利益被忽视,且问题持续扩大。另一个隐忧是,AI发展主要由高收入国家主导,其AI工具多聚焦西方社会、忽略非洲等地区,可能导致“AI驱动的文化趋向同质”,少数文化面临风险,甚至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中遭遇“数字殖民”、“AI殖民”。
在治理层面,梅赫迪・斯内内认为,多数法律委员会对AI发展的影响有限,全球治理与法律执行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加剧了价值观失衡,没有多元化的声音引导AI发展,技术风险就会让人群边缘化。若AI被滥用,利益受损问题会蔓延,鸿沟会持续扩大,无法得以解决。
“在联合国看来,这些风险就是我们为什么在这个领域有巨大的潜力以及责任。”梅赫迪・斯内内认为,AI可能加剧不平等与不负责任现象,因此,AI的发展与治理必不可少,它关乎不平等问题,每个人、每个群体都需要参与治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与法治全球专家网络、人工智能伦理无国界专家网络成员穆罕默德·法拉哈特在论坛演讲中表示,AI不仅关乎技术发展,更需要全球性合作。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推动的AI是第二个全球性倡议这对各国数字发展至关重要。
“现有诸多倡议多为局部性,缺乏真正的全球性倡议,难以支撑AI治理的全球图景。”穆罕默德・法拉哈特建议,各国应共同建立“全球AI对话平台”,AI治理需构建法律框架与机制,尤其需要问责机制以明确各方责任。尽管监管及国家与全球层面的AI治理已被强调,但国际合作并非易事,最终目标是在国际社会达成共识,确立各国共同遵守的法律框架。
穆罕默德・法拉哈特进一步指出,不同组织机构间的协调缺失已对AI治理构成挑战,甚至导致分歧。因此,“在联合国机制下设立协调实体、让联合国承担协调职能”至关重要,需在联合国及其他论坛中协调各方,考量不同倡议,以弥合AI治理领域的分歧。
中国路径:法治引领与全球治理贡献
近年来,面对全球AI治理的挑战,中国正以法治建设和国际合作为抓手,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贡献东方智慧。
在法治建设层面,中国正持续完善人工智能领域法律法规体系。中国司法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武增在论坛现场介绍,近年来司法部统筹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法治建设,陆续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强化人工智能涉及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规范等人工智能应用。
武增还指出,司法部目前正会同有关方面研究推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立法工作。此外,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并推动出台人工智能算法治理伦理审查,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部门规章和行业标准。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持续完善。
此外,司法部也在加强人工智能国际合作交流。武增指出,包括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全球数字治理、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等方面的议题。支持在20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多边机构下围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进行研讨,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区域组织之间的沟通合作,为推动形成普遍参与、广泛认同的人工智能国际机构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人工智能应当成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全球范围内更加紧密的合作和更加有效的治理。”武增在论坛演讲中也提出,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法律伦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法治是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制、应用规范、伦理准则,加快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和规则构建。
武增指出,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解决数据、算法、算力等发展瓶颈问题的同时,要发挥好法治对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二是坚持平等互利,开放包容。人工智能发展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多边框架下,加强协调沟通,推动各方发展战略,治理规则、技术标准的对接协调,早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和规则。
最后,是坚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武增在论坛上还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可以预见,技术创新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期。要总结积累人工智能治理经验,科学把握人工智能治理发展的规律,加强前瞻性研究,秉持包容、审慎的态度,平衡好加强监管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之间的关系,推动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为未来技术创新预留制度空间。
此次论坛上,中国政法大学发布的两项科研成果,为全球AI治理提供了可操作的工具支撑,推动协同治理迈向实践层面。
中国政法大学张凌寒教授领衔的两项科研成果“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地图2025”并启动“全球人工智能规则合作研究平台”,推进人工智能协同治理迈上新台阶。据介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地图2025”以可视化呈现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工智能治理规则,破解规则碎片化困局。“全球人工智能规则合作研究平台”汇聚全球智慧,共同探讨治理方案,推动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共识性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形成更具共识性的全球治理方案。两项成果将持续推动全球各方资源整合,标志着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系统性布局与开放协作姿态,将为全球规则协同、跨国合规与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