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吃蒙脱石散会造成窒息?专家提醒正确使用才可止泻护肠
近日,明星杨迪在节目中讲述自己差点在高铁上窒息的经历引发广泛关注。
据杨迪描述,因前一天晚上吃了生腌,导致肠胃不舒服,于是买了蒙脱石散来缓解腹泻。第二天乘坐高铁时需要服药,图省事没有把蒙脱石散冲水后服用,而是想干吃后喝汤送服。他刚把蒙脱石散放进嘴里,药物就迅速膨胀,粉剂直接扩散到整个咽喉和鼻腔,杨迪自述窒息了大概3秒的时间,“像从鬼门关走一遭”。
为何干吃服用蒙脱石散会造成如此后果?不规范的药物使用还可能带来哪些健康隐患?如何正确服用才能确保安全有效?对此,澎湃新闻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田雨医生。
专家指出,不只是蒙脱石散,所有散剂药物错误使用都可能存在的风险。散剂颗粒细腻,直接干服时易进入咽喉部,遇水后迅速膨胀或结块,极易吸入呼吸道,引发急性刺激、咳嗽甚至气管痉挛,产生窒息感。任何药物不按说明书使用都可能存在风险,使用药物时,一方面要遵医嘱服用,另一方面也要认真阅读说明书规范用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田雨。受访者供图
干吃为何引发窒息?不规范用药暗藏多重风险
“蒙脱石散干吃导致窒息并非个例,实际上,不只是蒙脱石散,所有散剂药物错误使用都可能存在的风险。散剂颗粒细腻,直接干服时易进入咽喉部,遇水后迅速膨胀或结块,极易吸入呼吸道,引发急性刺激、咳嗽甚至气管痉挛,产生窒息感。”田雨介绍,蒙脱石散因是天然硅酸盐矿物,具有极强的吸附性、吸水性和膨胀性,遇水后更易结成团块,像“水泥糊”一样糊在咽喉处,造成急性阻塞感。
实际上,不按说明书用药的隐患还有很多,但公众总是容易忽视。田雨表示,如过量使用蒙脱石散或症状缓解后仍继续使用,可能引发便秘;反之,剂量不足则无法有效覆盖肠黏膜,达不到理想的止泻和保护效果。除此之外,当前公众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用药行为,比如研磨缓释剂,掰开胶囊外衣服用等等。
田雨强调,任何药物不按说明书使用都可能存在风险,大家在使用药物时,一方面要遵医嘱服用,另一方面也要认真阅读说明书规范用药。
家庭常备止泻药,如何正确发挥作用?
蒙脱石散是腹泻治疗常用药物,很多家庭会常备蒙脱石散来应对腹泻。田雨介绍,蒙脱石散的止泻机制源于它独特的层状结构和非均匀电荷分布,让它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能固定肠道内的病毒、细菌及其毒素,减少它们对肠黏膜的刺激;同时在肠道表面形成保护膜,促进受损黏膜修复。
“规范用药是用药安全的生命线,绝非摆设。蒙脱石散的正确使用方式是使用足量温水充分搅拌成均匀混悬液后服用,成年人每次1袋,1日三次,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需适当减少用量,1岁以下每日1袋,分3次服用;2岁以上每日2-3袋,分三次服。如果搅拌后静置了一段时间,再次服用时也需要充分搅拌,对于体弱的患者及儿童,除了止泻。也要根据腹泻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和临床情况进行补液,轻中度脱水患者可以使用口服补液盐进行补液,重度脱水患者需及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田雨说。
田雨介绍,在服用时间上,蒙脱石散需要空腹服用,也就是餐前1-2小时或餐后2小时,这样才能保证药物充分覆盖肠黏膜。要是和食物同时吃,药物会被食物稀释,吸附能力就会下降。另外,当它与抗菌药物、益生菌等联用时,要间隔1-2小时,否则可能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和疗效。
夏季外出易腹泻,预防腹泻需提前准备
夏季暑期是外出旅行高峰,腹泻预防尤为重要。田雨给出五点建议:一是注意手部卫生,外出时携带消毒纸巾,勤洗手能有效减少消化道传染病风险;二是保证食物新鲜,夏季高温下食物易变质、细菌易繁殖,凉菜、剩菜需及时冷藏,即便加热,变质食物产生的毒素也可能残留;三是应对“旅行者腹泻”,南北地域差异可能导致肠道菌群不适应,可携带常温保存的益生菌(如芽孢杆菌、枯草杆菌等)缓解症状;四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增强抵抗力,减少感染风险。五是避免生食,尤其是海鲜、凉拌菜。
如果在外出旅行过程中发生腹泻,也可选择更为便携的蒙脱石混悬液,无需冲泡,撕开即可饮用,适合旅行、外出等场景。但需注意,此类混悬液通常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同时,也要注意储存条件和有效期。
第一款蒙脱石散药物思密达上市已有50年,是临床常见的止泻药物。田雨表示,蒙脱石散本身是对症治疗腹泻的安全药物,无需恐慌。“本次事件是错误服药方式所致,这也提醒我们,即使是常用药也需遵循科学方法,提升用药安全意识,严格遵循说明书,是避免风险、守护健康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