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最美退役军人 | 从排尾兵到平安卫士,朱耀华的警察本色
每逢重大活动,朱耀华和他的同事们,都是那些“背朝舞台的人”。
无论是浦江两岸的绚烂灯火,还是进博会的全球盛会,当市民游客面向舞台、展馆,尽情享受时,他们永远背对精彩,面向人潮。
“七届进博会,我没有进过场馆一次。”他平静地说。唯一一次有机会进去,是组织安保人员在“四叶草”下拍合影,他又因为一个紧急会议错过。
“老百姓能平平安安地看完,我感觉到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实际上,我看到的是更好的一幕。”
这种“背朝舞台”的视角,定义了朱耀华从军旅到警旅生涯的大部分时光。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听起来有些拗口的信条:“在队列里我是排尾兵,但在队伍里我就是‘领头雁’。”这句听起来像是自我激励的话,成了他日后所有行动的准则。

2025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朱耀华
“我肯定是最后一个”
“我不太高,实际上是刚刚够上参军入伍的身高线。”聊起军旅生涯的起点,朱耀华语气坦然。这个身高,决定了他在部队十年里的队列位置。
“队列里边,永远是从高到矮。”排头兵身姿挺拔,是队伍的标杆。而排尾兵,似乎总在视野的边缘。“我肯定是最后一个。”
“排尾兵”,这个称呼伴随了他整个军旅生涯。但在朱耀华心里,队列的位置和队伍里的位置是两码事。

2001年,朱耀华作为武警学员时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受访者供图
1996年12月,他从上海入伍,成为一名武警战士。因为父亲和爷爷都有一个从军梦,参军对他来说,是承载着家庭期望的“出去闯荡一下”。
部队是个大熔炉。训练艰苦,纪律严明。那个站在队尾的年轻人,把所有力气都用在了“争排头”上。1998年,抗洪抢险,他顶着风雨奋勇作战;1999年,他考入上海武警指挥学院,成为一名学员。
十年军旅,他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优秀士兵、优秀学员、优秀干部的荣誉拿了个遍。
2006年,朱耀华转业,脱下军装换上警服。对于岗位的变动,他表现出军人特有的服从性。“所有的岗位安排都是组织决定。我们公安也算是纪律部队,很多岗位叫‘人岗适配’。”他笑着说,“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嘛,跟部队一样。”
这块“砖”即将被搬往一个没有硝烟,却更加复杂、更加考验人心的战场。

“疼的不是脸,是心”
“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朱耀华后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分管的工作是治安管理。这里考验的不仅是肌肉的力量,更是内心的坚韧与共情的能力。
2022年2月,一家虚拟币投资公司暴雷。朱耀华带队到现场。
其中一名女子情绪失控,一个耳光甩在了朱耀华脸上。脸上是火辣辣的,朱耀华深吸一口气,仍然保持了冷静,他看着对方,一字一句地说:“你的心情我理解,但打人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你从受害者变成违法者。请配合我们。”
如今回忆起这一幕,朱耀华说:“那一巴掌,疼的不是脸,是心。”他心疼的是,这些本应是社会中坚力量的人,在虚假的财富神话中迷失,又在希望破灭后,用一种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的方式宣泄。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老百姓被骗后的无奈。”朱耀华说,“但你必须把合法和违法的边界给他指出来。”他一次次地家访、约谈,用最朴素的道理,把法、理、情掰开揉碎了讲给当事人听。

2020 年,朱耀华代表闵行分局在区前沿指挥部协调组织凌晨紧急防控任务。受访者供图
“太累了,要向科技要生产力”
虹桥交通枢纽的“黄牛”问题,曾是上海城市治理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派出所的同志反映,难打。脸都混熟了,警车一到,人就散了。”朱耀华说。传统的蹲守、便衣取证方式,效率低下,治标不治本。
“太累了。”朱耀华不止一次看到同事们为了打击黄牛而疲于奔命,“同志们已经尽力了,那怎么办?我们肯定要向科技要生产力。用机器来代替人工嘛,就最朴实的这种想法。”
这个“朴实的想法”,最终推动孵化出了“科技赋能实战运用平台”。朱耀华和他的团队提出理念,由科技部门研发。
“一开始的时候,平台算出来的一些东西,跟我们实际去找的人是完全不匹配的。”他回忆道。
他们就像训练一个孩子,不断地喂数据、修漏洞、优化算法。2024年初,平台初战告捷。朱耀华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非现场抓捕行动。凌晨4点,50个抓捕组、近200名警力同时行动,精准抓获了37名“黄牛”。
“平台”一战成名。这个平台最初为了打击黄牛,很快衍生出更多应用场景,并在全市公安系统推广。
谈及创新的动力,朱耀华的回答很直接:“兴趣是一部分,另外一个最关键的,你想不想做事情?你有一颗想做事情的心,你才会想到去做这个事情。”

“积极的心态会带来积极的结果”
这份工作的特殊性,也让他对家庭充满了亏欠。去年,儿子高考冲刺中,妻子又不幸患病,无论在病床旁还是课桌前,他都没能给予太多的陪伴。
但这个家庭,有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妻子在医院里,从不多愁善感,该吃吃该喝喝,积极配合治疗。儿子也顶住了压力,自己调整心态专心备考。
“我们家的人都比较积极,也可能是互相影响吧。”朱耀华说,“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事物会越来越积极。”
如今,妻子的病情已得到控制,儿子也在今年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采访当天,朱耀华的儿子朱晗清陪他一起来接受采访。刚迈入青年阶段的朱晗清文静而有礼貌,谈起父亲,他说:“我挺佩服我爸爸的。他教会我如何待人接物,如何用沉稳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家人的肯定是不输于“最美退役军人”称号的另一枚奖章。

朱耀华一家三口2019年的旅游合影。受访者供图
从军营到警营,从队列的排尾到队伍的最前沿,朱耀华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最美”。正如他自己所理解的,这种“美”,是“能够展现军人那种‘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精神内核”,更是“永远保持为人民服务的这颗初心”。
当兵,是为人民站岗;当警察,是为人民守平安。对他而言,舞台一直在,只是他永远选择背朝舞台,守护看台。

海报设计:牛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