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6 2025

能源与时间:为何现代人类的时间可以用“鼠寿”来形容

【编者按】人类经过了五次能源革命,能源的消耗量急剧增加。《能源文明史: 关于能源的科学认知与哲学思考》作者古馆恒介认为每一个过程都有共同之处,其关键词就是“缩短时间”。在一个依靠加快时间来发现积极价值的社会中,控制能源的消耗量并非易事。本文摘自《能源文明史: 关于能源的科学认知与哲学思考》([日] 古馆恒介著,唐文霖译,东方出版社2025年4月版)。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

《能源文明史: 关于能源的科学认知与哲学思考》书封

用哲学理念思考能源问题

如果每项节能技术都有增加社会能源消耗量的倾向,那么为了维持和发展以知识积累为基础的现代文明,除了继续增加能源消耗量之外别无他法。

因为高质量的能源是有限的,所以这样的社会就会像屡次陷入困境的古代文明一样,无法摆脱破产的命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能源问题呢?

我们不能天真地期待技术创新能够解决问题。生活在现代的我们目睹了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从而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技术创新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但是,能量世界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主宰的世界。从一无所有的地方制造能量的技术,和逆转能量质量的技术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此外,节能技术的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放弃简单的技术创新信仰,从更深层次正面面对能源问题。这是思考能源问题的第一步。

为什么要从更深层次正面面对能源问题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人类历史,想一想为什么人类会不断增加能源消耗。知道了其中缘由,就会得到减少消耗的提示。所谓知己知彼,也就是哲学的态度。

人类为什么一直在增加能源消耗呢?正如我们在第一部分看到的那样,从利用火开始,人类经过了五次能源革命,能源的消耗量急剧增加。笔者认为每一个过程都有共同之处,其关键词就是“缩短时间”。

人类在第一次能源革命中学会了使用火,并以“烹饪”的形式大大缩短了咀嚼食物所需要的时间。野生黑猩猩一天中有六个多小时在咀嚼食物,而我们一日三餐总共只需要两个小时,吃饭快的人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这样,人类戏剧性地缩短了吃饭所需的时间,过去用于吃饭的时间,现在可以用来编织衣服、制作工具。

人类在第二次能源革命后进入了农耕时代,由于产生了剩余的粮食,出现了不从事粮食生产的统治阶层,以及具有冶金等特殊技能的工匠阶层。从整个社会来看,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后,生产粮食的时间缩短,让一部分人集中承担繁重的农活儿而让其他人获得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成为文明兴盛的原动力。

人类在第三次能源革命中发明的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成为工业革命的动力,开启了高耗能社会的大门。矿山和工厂配备的蒸汽机,在同样的时间里完成了比人和牛马多几十倍的工作量,而且机器们从不喊累,也不用休息。

当然,人们也在努力改良无论如何过度使用都不会有任何怨言的机器。随着蒸汽机的小型化发展,出现了搭载小型蒸汽机的蒸汽船和蒸汽机车,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随着更适合小型化的内燃机的问世,汽车和飞机迅速普及。这些动力交通工具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地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使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快捷。

人类在第四次能源革命中学会了使用电力,并消除了距离障碍。因摩尔斯电码而闻名的电信技术在19世纪中叶作为高速信息传递手段风靡一时,各地的铁路线上竞相铺设电信线。自从发明了使用电报技术的股票行情显示装置后,爱迪生开始了他作为发明家的辉煌职业生涯。此后,电信技术不断发展,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融为一体。即使在现代社会,电视广播、移动电话、互联网技术等仍旧是信息通信网络的中枢。就这样,人类消除了距离障碍,即使不进行实际移动,也能获得世界各地的信息,或与人沟通。即使面对大量复杂的信息,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完。这些都是可以缩短时间的举措。

人类在第五次能源革命中发明了人工肥料,粉碎了自然界对生命供给氮的限制。哈伯—博施法的发明使人类获得了让土壤快速变得肥沃,实现粮食大丰收的方法。随着拖拉机等耕作机械的引进和谷仓塔等大型储粮设施的运行,农业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效率逐渐提高。现在,在农业大国美国,农业人口只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3%。有效的农业经营使更多的人从农活儿中解放出来。此外,随着价格低廉、营养价值高的玉米的大量生产,人类花费在牛肉等肉类生产上的时间大幅缩短。结果就是,人类花费在食品生产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剩余的时间就是在推动以信息通信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的发展。

当我们梳理出人类的历史活动后就会发现,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从“缩短时间”,或者说是在“时间快进”中发现价值的历史。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人类价值判断的标准是如何偏重脑力的。我们平时追求的是在尽量减少身体负担的同时获得最大的成果。人类大脑对获取能量的无止境的欲望产生了时间快进的结果。

生物的时间

上文中提到了“时间”是人类无与伦比的头脑创造的东西,但人类并不满足于此,还执着于把时间拨快。如何抑制人类这种企图把时间拨快的欲望呢?笔者认为,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关键。

生物学研究揭示了关于每种动物的固有时间和体形大小的有趣关系。从诞生到成年所需的时间、呼吸的间隔、心脏跳动的间隔等,动物的固有时间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例如,老鼠的心脏每分钟跳动500多次,而大象的心脏每分钟只跳动30多次。老鼠的寿命几乎不会超过3年,而大象一般能活60年。将这些数据代入公式,就能知道每种动物固有生命长度约与体重的1/4次方成正比。这样算来,想要将寿命延长1倍,体重就必须增加16倍。

另外,我们知道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能量与动物的体重成反比,这一比例是体重的-1/4次方。体重和时间的关系正好相反。

也就是说,在相同重量下进行比较,动物一生使用的能量是一成不变的。在相同重量的细胞层面,老鼠和大象一生消耗的能量相等。由此可见,动物的体形越大,能量流动越缓慢。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我们将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太阳光等)称为一次能源,将加工一次后得到的电、汽油等称为二次能源。当我们试着将不同国家一次能源消耗量和依据人口数据得到的人均一次能源消耗量,用生物学中的恒温动物的体重与标准代谢量的关系式进行拟合,结果令人错愕。日本人的体重约为4.75吨,和亚洲象一样重,至于人均一次能源消耗量位居世界第一的美国人,则超过了陆地动物中体重最大的非洲象,约为11.7吨(表1)。

表1 从生物学角度观察各国国民的假想体重。注:作者根据BP统计2019年和2019年联合国人口统计中的2018年数据进行的估算。

实际上,人的体重达到60千克就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接下来,我们用表示单位体重能量消耗量的代谢率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体重越小的动物,代谢率的数值越大,于是,得到了这样一个估算结果:如果将体重约为0.1克的恒温动物的代谢率应用到日本和德国的国民身上,那么当动物的体重达到60千克时,也能消耗同等体重下人类所需的全部能量。0.1克的体重是恒温动物无法比拟的。哺乳类中最小的姬鼩鼱和鸟类中最小的吸蜜蜂鸟的体重最多不到2克。

由于人类寿命的1年相当于犬类的7年,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为了描述信息通信技术进步速度之快,诞生了“狗寿”一词,用来比喻一年的速度是平常速度的7倍。此后,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鼠寿”一词应运而生,因为老鼠的生长速度是人类的18倍。但事实上,我们正以一种令人惊愕的速度度过一生,甚至连“鼠寿”都跟不上我们的步伐。

鉴于这一点,难怪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世态炎凉。为了在当今能源大量消耗的社会中生存,我们不能只依靠埋藏在身体里的生物时间流,而是必须置身于更加激烈的时间洪流中。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时间?

人类的身体是以在更慢的时间流动中生活为前提而创造的,但人类极端肥大化的大脑对此毫不在意,只想一味地拨快时间。作为一种生物,人类的时间在这两者之间完全处于一种被撕裂的状态。

现在,我们应该强烈意识到的是如何摆脱大脑主导的思维方式,实现尽可能贴近身体的思维方式。倾听自己身体发出的声音,探究人类的深层心理,就可以改变拨快时间的生活习惯。

例如,调整呼吸,练习坐禅或瑜伽,这样有助于让大脑平静,使时间的快慢恢复到身体适应的状态。另外,不在乎时间的话,慢跑也很有效。自然地呼吸,当回过神来,就会被一种叫作“跑步者快感”的幸福感填满。

坐禅、瑜伽和跑步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这证明了我们有一种潜在的回归身体时间的欲望。调整整个社会的节奏并非易事,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最近,日本的家庭餐厅和便利店等都在重新考虑24小时营业的问题。这种动向原本可能是因劳动力不足而引起的变革,但也可以说是值得期待的抑制时间加速效果的社会变革之一。

对于能源问题等复杂的社会问题,仅依靠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是无法解决的。想要解决能源问题,就要以人类大脑对时间的认知为轴心,意识到身体发出的悲鸣,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如何一点点地改变对个人和社会来说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一个依靠加快时间来发现积极价值的社会中,控制能源的消耗量并非易事。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在缓步前行的过程中发现积极价值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