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校长金力在开学典礼上再谈教育教学改革,还解释何为“自由而无用”
“同学们是复旦教育教学改革3.0版全面实施后,第一届入校的学生。”9月4日,复旦大学举行了2025级开学典礼,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17192名本科和研究生加入复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在开学典礼上谈到3.0版教学改革。

“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 图
金力提及,3.0版改革最核心的目标,是赋予同学们自主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权利和能力。知识结构是应对复杂变化世界的基石,需要因时而进、因事而新。大学阶段,能够奠定一个人知识结构的基本格局,但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建构和更新知识结构的本领。
“项目化的招生和培养方式,‘2+X+Y’的立交桥式培养体系,多元融通、本研融通、招培用融通、教与学融通的培养理念,为大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机会。”金力表示,3.0版改革在不同的尺度上,都设计了多元立交的路径,大到不同学位项目的转换、跨学科双学位和微专业的组合,小到一门课程的P/NP选项,保证同学们有充分的选择机会和试错空间。
金力寄语新生,来复旦求学,目标不是为第一份工作做好准备,而要为“不被定义的人生”做好准备。不论本科,还是研究生,能考进复旦,就永远不要怀疑自己的智商。复旦人的智慧,既体现在“卓越而有趣”的精神特质上,也体现在“自由而无用”的定力上。
同时,金力解释了何为“自由而无用”。金力说,复旦人讲的“自由”,是心性和心智上的自由,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智力的提升、思想的丰富;复旦人推崇的“无用”,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不为短期功利所困,沉得下心、厚积薄发。
在现场,金力还幽默地回应了选课系统崩溃一事。他表示,留意到了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吐槽”的学校新的选课系统太复杂的问题,还有研究生选课系统崩溃的情况,他提醒学生们,这也是复旦希望带给学生们的:学会选择。
以下为金力讲话全文:
学会选择 自主发展
——在复旦大学2025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昨天,我们铭记历史,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的进步。今天,我们共同见证复旦办学新的篇章。同学们是复旦第三个甲子的第一届学生,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17192名本科和研究生新同学加入了复旦大家庭。学校和大家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我代表全体复旦人,向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欢迎和祝福,向一路指引陪伴大家的师长表示诚挚的感谢!
大学是人生的“练兵场”。人的一生,是在不断选择中度过的。对于成长而言,选择是一项特别重要的能力,也是需要不断锤炼的能力,不断地选择、不断地进步。同学们选择复旦,作出了人生的重大选择;进入复旦后,还将面对并且不得不面对更多的选择。学会选择,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才能自主发展、创造未来。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围绕“学会选择”这个话题,与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
学会选择,要不断建构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同学们是复旦教育教学改革3.0版全面实施后,第一届入校的学生。项目化的招生和培养方式,“2+X+Y”的立交桥式培养体系,多元融通、本研融通、招培用融通、教与学融通的培养理念,为大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机会。
3.0版改革最核心的目标,是赋予同学们自主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权利和能力。知识结构是我们应对复杂变化世界的基石,需要因时而进、因事而新。大学阶段,能够奠定一个人知识结构的基本格局,但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建构和更新知识结构的本领。
学习的本质,是在不断选择和试错的过程中,建立起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大认知边界。现在的你们,自我选择的意识比我们这代人强了很多,但在知识和经验有限的时候,可选项也比较有限,往往很难作出好的选择。如果主动学习的意识很强,在选择之前学习更多、了解更多,就会拥有更多选项,能作出更合适的选择。
大学学习,挑战无处不在,选择也无处不在,挑战和选择往往共生,有时来得猝不及防。在这个“练习场”上,同学们不妨多选择一些挑战,允许多一些试错。3.0版改革在不同的尺度上,都设计了多元立交的路径,大到不同学位项目的转换、跨学科双学位和微专业的组合,小到一门课程的P/NP选项,保证同学们有充分的选择机会和试错空间。
希望大家通过不懈探索,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拓展融合跨学科的知识、思维和方法,造就属于自己的学养和专长,练就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方法。
学会选择,要打破路径依赖、找到自己的热爱。
一个人对于大学生活的想象,如果停留在从一个好专业到一份好工作,这样的选择其实放弃了选择的权利,接受了“被定义的人生”。来复旦求学,目标不是为第一份工作做好准备,而要为“不被定义的人生”做好准备。
30多年前,我刚到斯坦福大学的时候,校园里对新来者有一句善意的告诫:You may be somebody somewhere else, but you are nobody here。意思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从0开始”。在高水平的学术殿堂,选择“从0开始”,并不是要盲目否定自己或刻意保持低调,而是让自己拥有开放的视野心胸和“一张白纸好作画”的奋斗憧憬。真想做到“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先要选择打破成长惯性和路径依赖。
复旦是一片同学们成长的沃土。我们真诚希望,有更多同学通过在复旦求学,找到生命中的热爱。对于自己喜欢的事、喜欢的学问,还有喜欢的人,年轻人都要勇敢尝试,既勇于试错,也敢于坚守。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很难按既定的“目标—路径”做出完美的发展规划,而是把人生看作动态迭代的设计过程。希望大家学会不断创新自己的学习和校园生活,在不断的尝试和调整中找到长期的热爱,点亮自己的未来。
学会选择,要作出更有智慧的选择并坚守到底。
世界上的事,很难有完美问题、完美答案,也很难有最好的选择。所谓好的选择都是相对的,往往不那么轻松、不那么完美。学会选择,就要懂得取舍,经得起眼前诱惑;就要懂得坚持,舍得全心投入、长期主义。
好的选择体现人生智慧。不论本科,还是研究生,能考进复旦,就永远不要怀疑自己的智商。我们也希望,大家通过在复旦求学,变得更富有智慧。复旦人的智慧,既体现在“卓越而有趣”的精神特质上,也体现在“自由而无用”的定力上。今年暑假,裘新书记和我走访地方,很多用人单位说复旦的毕业生“好用”。裘新老师有感而发,总结了复旦“人才培养之用”的四层涵义。我觉得非常好,与大家作个分享:
一是无用,无功利之用。复旦人讲的“自由”,是心性和心智上的自由,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智力的提升、思想的丰富;复旦人推崇的“无用”,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不为短期功利所困,沉得下心、厚积薄发。二是有用,有经世之用。复旦的学生要适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适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三是好用,擅务实之用。复旦毕业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高、态度好、能力强、能出活。四是大用,堪复兴大用。复旦人要努力成为小我融入大我、能够改变中国面貌和世界面貌的大才。
以上这四个“用”不能割裂看,也不是递进关系,而是从不同维度体现出复旦的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和模式,也体现出我们对全体复旦同学的成长希望。
从今天起,同学们将开始书写各自的复旦故事。期待大家怀无用之心、干有用之事、做好用之人、成大用之才,学会选择、自主发展,奋力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