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AC2025大赛闭幕:近5000支队伍报名参赛,“00后”登上主舞台
黄浦江边涌动数字浪潮。9月10日,AFAC2025金融智能创新大赛(以下简称AFAC2025大赛)总决赛在沪闭幕,近5000支队伍,上万名选手,经过数月角逐,挑战组共有34支优秀队伍脱颖而出,获得奖项,初创组共有11支队伍获奖。
“技术硬核、实用性强”, AFAC2025大赛执委会主席李晖用这8个字概括了本届比赛的特点。她表示,今年的比赛,充分地体现出青年科技人才对金融场景的理解与快速的技术迭代能力,为金融场景带来跨学科、跨领域、兼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透过AFAC2025大赛可以看出,促进人工智能以人为本、智能向善来引领行业数字创新,加速人类生产生活的美好变革,已成为当下时代的重要命题。

今年大赛新来了一批年轻人
本届AFAC大赛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就是创新力量“年轻的超乎你想象”,他们有的刚毕业三两年却已拥有发明若干,成为创业浪潮里的老司机,有的尚未走出校园,脸上稚气未脱但却已拿奖到手软,成为行业冉冉上升的新星。
“谁说事业爱情不可兼得?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什么都要,”98年的四川小伙苟晓攀自称“顶级恋爱脑”,毕业后曾经在京东、百度等大厂短暂工作,而后为了爱情果断辞职奔赴去了深圳一家清华系的“小厂”,如今事业和爱情相得益彰。
虽有过大厂工作经历,也参加过多个黑客松比赛,但参加AFAC大赛让他真正有机会做出一个接近成熟的产品,验证方案落地的可行性,“我希望自己做出的产品服务于企业或机构,并能切切实实地解决一些行业痛点。”
一路初赛、复赛的过关斩将,让苟晓攀还有了意外收获,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了,“以前难免会仰望那些有着光鲜履历的对手,但同场竞技后,我发现自己也还行。”在他看来,AI是一个新的技术,让他和对手有机会站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AFAC
1992年出生的北京理工大学助理教授秦宏超,专注于图计算与⾦融⻛控结合的研究,带了3届研究⽣,如今完成了从教授到创业者的⾝份转变,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他认为科研与创业并⾮对⽴,技术积累到⼀定程度后应考虑转化。
他这次参赛的“图盾智控”项⽬主要凭借图计算技术构建并理解⾦融图谱,实现了⻛险精准识别。在反欺诈领域,相⽐传统规则引擎提升 AUC 值超 15%且误报率从 80%降低⾄ 40%;在反洗钱⽅向,能秒级还原资⾦流向路径,其链式洗钱路径识别的AUC 达0.96。秦宏超提出的“时序图神经⽹络+图增强⼤模型”双引擎架构,在百亿级节点图谱上实现毫秒级动态更新,客户群体涵盖国有⼤⾏、股份制及城商⾏等,据悉,该项⽬⼰在7家⾦融公司落地。对此,秦宏超说,“发多少篇论⽂没意思,不如实在做点事情。”
在大赛评委、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高晓沨看来,AFAC大赛最突出的特点正是给那些年轻的选手们提供了机会,把自己的知识用在真实问题上,也有了更多宝贵的试错机会,“我们很多学生的研究成果可能发了论文,但在学校里很难有机会将研究成果商业化,参赛提供了一个实际应用的机会,选手在实践中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擅长和不足;如果成功了,那么后续甚至可以成立一个初创企业,这就给自己未来的发展增加了很多新的可能性。”
“从本届AFAC大赛可以看出,‘00后’选手已经登上AI创业、创新的主舞台。”李晖说,在她看来,“00后”嘴里喊着躺平,背后在偷偷努力。这届参赛的“00后”们,最小的是2005年出生,今年刚满20岁,大三就已经开始创业了。“作为互联网时代出生的第一批年轻人,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勇气与魄力、热血与梦想、眼界与格局超过了我们那个年代的同龄人。”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有行业人士表示,目前已形成,AI日新月异的迭代迅猛发展与行业落地应用不充分、不匹配之间的矛盾。而此次AFAC大赛就聚焦在产品真落地、解决行业真问题。
“大家非常希望看到新的技术突破,但技术突破只有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才能够真正落地。”大赛评委、中电金信分析事业部华东区总经理张忠梅认为,和很多大赛不同,AFAC大赛在注重技术的同时,也非常注重项目的落地和商业化。很多初创企业的参赛选手通过与评委们的交流,聚焦了创业中的关键要害。
对此,第二年担任评委的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研究员,计算机学院视频与视觉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施柏鑫也深有同感,他觉得AFAC大赛给选手搭建了一个完全真实的场景,提供了真实的问题和真实的数据,专业的选手和评委的参与,共同成就了一场精彩大赛。“大赛将技术落在了真实场景里,一般情况下,高校老师比较难给出特别细节的工程指导,但来自产业界的评委会在这方面提出非常专业的问题,包括文件存成什么样的格式,每一步的参数要怎么设置……这些问题是只有具备一线实操经历的专业人士才能提出来的,对选手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AFAC大赛的评委、恒生聚源总经理吴震操一路见证了大赛的成长。作为评委参与大赛,他觉得这也让他有机会了解AI应用的更多创新方法,并观察产业变化。“创业团队是站在AI产业的最前线,他们中的很多人做的方向和我们并不一样,我也想通过大赛看看大家都在想什么、做什么,然后反过来审视我们自己的商业模式和产品设计。”
吴震操观察到,去年选手的算法更多集中在模型能力上,伴随着过去一年模型能力的提升,今年他很明显地看到参赛方案转向应用场景本身。此外,和去年相比,今年多模态和智能体的应用案例显著增加了,“比如有卫星图像处理、大模型智能风控等参赛项目。”
吴震操认为,这些变化其实都是AI产业快速迭代的反馈。他觉得,伴随着产业的持续发展,应用的成熟也会很快到来,“我们很期待在参赛项目里找到能够和恒生聚源的金融数据生态产生共振的项目和团队,这一天肯定不会特别远。”
成为行业创新创业风向标
AFAC大赛是参赛选手的练兵场,通过赛题和参赛选手提交的解决方案的变化,也可以观测到高歌猛进的AI产业变化的风向标。
今年第一次担任大赛评委的高晓沨在参加完评审后,对于选手的完成度和创新度都感到意外的惊喜,“我评审的项目中有一个团队让我印象深刻,该团队成员有一个人来自高校,有两个人是已从业的工程师。他们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尤其是保险领域的关键词和重要时间节点纳入了他们的产品开发过程中,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印证了当下AI应用的关键点,那就是行业和技术的有机结合,才能够产生更有生命力的效果。”
高晓沨觉得蚂蚁集团作为行业头部企业愿意牵头投入资源来举办AFAC这样的大赛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表现了企业希望能够用前沿科技来解决金融领域问题的决心,“大赛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对营造整个创新生态环境来说,起到了引领作用。”
“大赛收集了来自1.5万余人的近1000项作品,其实就是帮助产业发掘创新的点子,汇集优秀的创新人才。”张忠梅说,“有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创新的点子,可能只是去想一想,但如果参赛就要脚踏实地去做一做,大赛从某种意义上是推动了好点子变成现实的一个力量,同时连接了创新人才、项目、投资人、金融机构,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创新生态。”
和很多科技大赛相比,AFAC大赛更凸显了开放、包容的特点。参赛者不仅有高校学生,也有很多行业从业人员,参赛群体非常多元,“今天还碰到一个团队,两个人来自高校,一个人是专业工程师,他们之前通过社交平台组队成功,今天第一次线下见面”,在高晓沨看来,这种多元化的组合,没有任何限制地自由组队,可以让选手吸收更多元的知识,迸发出不一样的创新火花。
李晖表示,AFAC大赛举办三年来,为了让赛事更加专业、完善,助力更多的创业者,也一直在机制上持续完善,比如今年大赛的评委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同时角色也更加多元,在最初的科技企业专家、高校教授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外围的评委,包括投资人等。
李晖希望AFAC大赛能够持续发掘一批优秀的创新项目和创新人才,并通过大赛这个演练场落地生根,成为政产学研资融合的最佳实践。她也坦言,“无论是人才的批量挖掘还是好项目的发现,是很难只靠一个大赛来完成的,希望有更多对于金融科技、人工智能技术充满热情的人士参与进来,一起来推动行业科技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