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6 2025 ad\'

国家点名!这10个地区,被委以重任

文 | 凯风

新一轮改革启动了。

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等 10 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10 个地区,无一不是经济重镇,GDP 总量合计占全国 1/4 强,无一不是新质生产力、统一大市场的主战场,在相关改革中一直走在前列。

改革试点是重任,也是先机。这些地区被委以哪些重任,影响有多大?

01

为何是这 10 个地区?

我国的改革,一向都是渐进式的,先在部分地区试点,等到成熟之后,再向全国推广。

当初的经济特区如此,后来的先行示范区、共同富裕示范区也是如此,这一次同样如此。

用官方的话说,这些地方 " 发展基础较好,经济增长支撑作用较强,改革基础条件较好,也具有较强代表性 "。

其一,10 大地区,共有 30 多座地市跻身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均有试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过去改革试点往往集中于东部沿海,也往往从大城市开始。

这一次不仅出现合肥都市圈、长株潭、郑州、成渝等中西部地区,更有绍兴、惠州、镇江、芜湖等腰部城市。

其二,不是个别城市的单兵突击,而呈现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新一轮改革,早已超出一城一地的范畴,需要打破传统行政壁垒,实现跨区域联动。

无论是户籍门槛互认、城乡土地增减挂钩,还是飞地经济、产业集群,都有赖都市圈同城化、城市群一体化的协同推进。

其三,重点城市,重点都市圈、城市群基本都在列,只有个别经济强市付之阙如。

前不久,顶层文件提及 5 个重要城市群:打造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三大世界级城市群,成渝、长江中游两大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这些重要的城市群,都有代表参与试点,如北京副中心,苏南及杭甬温,大湾区内地 9 市,成渝,长株潭等。

重点城市,只有上海、武汉、天津、青岛、济南、西安、沈阳等地缺席

原因不同,上海已承担更高层级改革任务,而其他地区已有代表。

02

10 个地区,到底被委以什么重任?

就在两周前,国常会部署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市场是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的有机整体。商品、服务早已随行就市,现在轮到更深一层次的要素。

所谓 " 要素 ",听起来文绉绉的,实际是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数据、算力、资源环境等新型要素的统称。

要素市场化改革,顾名思义,指向劳动力流动、土地入市、技术转让、数据互通、资本市场建设、碳排放交易等等。

由于不同地区基本面不同,这一轮改革因地制宜,赋予了不同的改革重任。

在前沿产业方面,大湾区聚焦深海、航空、生命健康、新型能源、人工智能、现代种业等,相对齐全。

苏南城市侧重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型能源;合肥都市圈聚焦新型能源、人工智能、智慧轨道;郑州则关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现代种业等。

在科技领域,北京副中心的国资科技创新 " 容错免责 ",大湾区、杭甬温、福厦泉的 " 首席科学家 / 专家负责制 ",苏南的科研经费 " 包干制 + 负面清单 " 等被提及。

在低空经济领域,大湾区、合肥都市圈,双双拿下 " 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 " 的试点任务。

在算力领域,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被点名,拿下人工智能时代的入场券。

在金融领域,深交所、广州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被点名,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也是大势所趋。

在跨境领域,大湾区提及跨境数据流通、跨境职业资格互认等,福厦泉的闽台职业资格互认、两岸融合数据港等。

在土地领域,大湾区要 " 优化工业用地年限 ",探索产业用地租赁模式,探索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打破过去土地市场的桎梏。

此外,杭甬温的 " 亩均论英雄 " 模式,已经开始影响资源分配," 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

显然,试点地区将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兴产业方面拿下先手棋。

03

哪些改革,有望先行一步?

10 个地区,改革试点有分工也有共性。我们梳理了 10 份文件的高频关键词,管窥下一步改革的共识。

其一,在科技创新方面," 科技资源共享 "、" 职务科技成果产权 "、" 首席科学家 / 专家负责制 "等多次出现。

科技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都市圈、城市群之中,大湾区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渝共建西部科学城,就是体现。

职务成果的确权同样重要。过去职务成果属于单位,未来将赋予科研人员以部分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合肥都市圈这一比例提高到 70%,足见力度。

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前沿科技领域尤其重要,目前多地国有企业已开展这一模式。

其二,在土地市场方面," 集体土地入市 "、" 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 "、" 产业用地长期租赁 "、" 亩均论英雄 "等成为高频词组。

集体土地入市不是新消息,已被允许建设租赁房、商业体,只是不允许开发房地产。

土地指标节余调剂,对于大城市意义凸显。我国土地是审批制,大城市居住、产业用地相对紧缺,中小城市明显过剩。

一旦节余指标能跨县域、跨地市、跨省域调剂,小城市可将指标 " 卖 " 给大城市,双赢之举。

其三,在劳动力流动方面,普遍提到 " 放开落户限制 "、" 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 人地钱挂钩机制 "。

放开落户是大势所趋,90% 城市已步入 " 零门槛落户 " 时代,但超大特大城市仍是例外。

因此,在都市圈、城市群内探索社保、居住年限同城化互认,无锡的社保可用在苏州落户,东莞的社保可用于佛山落户,无疑是更大的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深圳、杭州市区除外,仍然没有全面松绑。

" 人地钱挂钩 ",意味着转移支付、土地指标、基建投资都要与常住人口走势挂钩,人口流失的地方将会受到冲击。

可见,未来的城市竞争,新质生产力是核心,新兴产业是根本,人口很关键,体制机制创新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