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一口价”为何从创新走到困局?

网约车 " 一口价 " 模式,曾以价格透明的优势赢得市场青睐,如今却因多地叫停 " 一口价 "" 特惠单 " 陷入争议。这一从 " 创新 " 到 " 困局 " 的转变,根源在于行业长期困于单一的价值思维——将市场竞争简化为价格比拼,却忽略了司机权益、服务质量与行业可持续性的多元价值平衡。

" 一口价 " 的异化,本质上是平台低价竞争逻辑的产物。为抢占市场份额,部分平台不断压低固定价格,甚至低于运营成本,形成 " 价格内卷 "。看似让消费者享受了低价,实则将成本压力转嫁给司机,导致司机收入缩水、服务积极性下降。当 " 多劳不多得 " 成为常态,司机要么减少接单时长,要么降低服务质量,最终损害的是乘客的出行体验与行业的长期发展。这种 " 以牺牲司机权益换低价 " 的模式,违背了行业健康发展的基本逻辑,也偏离了 " 一口价 " 保障消费透明的初衷。

破解困局,首要任务是摒弃 " 唯价格论 " 的单一价值思维,重构多元价值平衡体系。一方面,要明确司机权益的底线保障。南京等地探索的 " 司机最低小时收入 " 机制值得借鉴,只有让司机的劳动价值得到合理回报,才能稳定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这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平台应取消强制接单规则,允许司机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是否承接 " 一口价 " 订单,尊重劳动者的自主选择权,避免司机陷入 " 被动低价 " 的困境。

另一方面,要推动服务价值与价格的合理匹配,以差异化竞争替代低价 " 内卷 "。平台可基于乘客需求细分服务场景,设计多元产品:如针对通勤需求的 " 普惠一口价 ",保障价格透明;针对商务出行的 " 快速舒适单 ",匹配更高服务标准与合理价格;针对特殊需求的 " 无障碍出行单 ",提供专属服务并合理定价。通过差异化供给,让价格与服务质量形成正向关联,既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也让市场竞争回归理性轨道,避免陷入 " 越低价越内卷 " 的恶性循环。

此外,监管部门需发挥引导作用,既要防止平台滥用市场地位强制低价,也要为合理的价值创新留出空间。可参考国家发改委与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治理价格无序竞争 维护良好市场价格秩序的公告》,细化网约车服务标准,明确价格与服务质量的对应关系,让市场竞争在规范框架内进行。同时,鼓励平台探索基于服务品质、乘客评价的定价机制,推动行业从 " 价格竞争 " 向 " 价值竞争 " 转型。

网约车行业的价值不应仅由价格定义,更应包含司机的合理权益、乘客的优质体验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口价 " 困局的破解,关键在于打破单一价值思维的桎梏,构建平台、司机、乘客三方共赢的生态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让网约车行业在多元价值的平衡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真正为公众提供便捷、优质、可持续的出行服务。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