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从土山湾起步,海派彩绘玻璃的前世今生

在西方,很多大教堂都有精美的彩绘玻璃窗装饰。在上海,法籍传教士将欧洲的彩绘玻璃工艺技术引入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土山湾生产的彩绘玻璃工艺“独步远东”,不仅用于宗教场所,还涉足银行、宾馆等建筑装饰及日用工艺品领域 。

从欧洲到中国上海,从宗教饰品到日用装饰,彩绘玻璃在中国走过了怎样的历史?7月12日下午,伟德玻璃艺术馆总监彭阳做客行知读书会,讲述彩绘玻璃的前世今生,带观众领略彩绘玻璃之美。

彭阳分享彩绘玻璃的前世今生。

彭阳首先从彩绘玻璃的起源讲起,“玻璃诞生于公元前 2500 年的西亚,埃及和罗马时期技术盛行。但中国古代的彩色玻璃与我们今天讲的西方彩绘镶嵌玻璃是两个概念。”他解释,西方彩绘玻璃以9世纪诞生的彩绘镶嵌工艺为核心,在哥特式教堂中大放异彩 ——“当太阳光从彩色玻璃照进来,就像一团团宝石般的火焰,让人感觉与上天有了通道,中世纪的人们会觉得这就是天堂。”

11世纪至15世纪,伴随着哥特式教堂的兴起,彩绘玻璃大放异彩。法国沙特尔大教堂的《圣母像》彩绘玻璃、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彭阳特别提到圣礼拜堂的玻璃艺术:“1248 年建成的圣礼拜堂,有 15 米高的玻璃墙,由 1100 多片玻璃组成,描绘了从创世纪到耶稣遇难的全部圣经故事,连拿破仑看到都惊讶不已。”随着艺术史的发展,从文艺复兴到工艺美术运动,彩绘玻璃逐渐从神圣走向世俗,莫里斯、蒂芙尼等大师的出场,夏加尔等艺术家的当代创作,都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了新活力。

彩绘玻璃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彭阳将话题转回上海,“1860 年代,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创办,成为西方美术传入中国的重要平台,法国传教士在此教授彩绘镶嵌玻璃技艺,开启了海派彩绘玻璃的先河。”19世纪60年代,法国传教士在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教授彩绘玻璃技艺,开启了海派彩绘玻璃的先河。”

现场,彭阳助手演示制作彩绘玻璃蝴蝶。

如今上海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彩绘玻璃。科学会堂(原法国总会)1918 年的梅花玻璃有土山湾工艺所的签名;四川南路教堂的玫瑰窗保存完整;荣宗敬故居的玻璃作品融合了棉花、天鹅等元素,既体现主人的棉纺织事业,又暗藏西方设计语言……“这些玻璃能在历史变迁中留存下来非常不易。” 彭阳说。

科学会堂

坐落于上海市黄浦区四川南路36号的洋泾浜圣若瑟堂。图片来自:“黄浦文博”微信公众号

后来,土山湾孤儿院彩绘玻璃技艺逐渐衰落消失。1993年,法籍华裔艺术家陈伟德回国创办工作室,重新衔接起中断的彩绘玻璃艺术史。上海文化广场的《生命之源》、马勒别墅的《梧桐春秋》等经典作品,都出自他们之手。

作为陈伟德玻璃艺术工作室的主理人和设计师,彭阳分享了一些团队创作的作品,他特别介绍了马勒别墅的作品:“2 号楼的《梧桐》系列用了大量白玻璃,既保留对户外景观的通透感,又借鉴国画留白手法,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很多人以为这些玻璃是别墅原有的,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荣誉 —— 说明我们的创作真正融入了历史建筑的肌理。”

讲座中,彭阳详细解析了彩绘镶嵌玻璃的十大制作步骤:从画稿、剪膜、切割玻璃,到矿物质彩绘、窑炉烧制,再到铅条镶嵌、焊接、嵌油灰,最后加固骨架、安装成型,“每一步都需要精湛技艺,比如切割玻璃全凭手工,师傅一刀下去必须精准;焊接时要用含镍的铅条,横截面呈工字形才能牢牢固定玻璃。”

现场观众见证彩绘玻璃制作过程。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彩绘玻璃制作演示环节。观众们围在制作台旁,见证了普通的玻璃如何通过重重步骤,最终变成一件精美的蝴蝶造型彩绘玻璃作品。“所有的艺术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的生活要艺术化,艺术也要生活化。”彭阳说。

行知读书会由宝山区大场镇文化中心、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