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吞噬”人行道?这场论坛建议共享清运、呼吁完善法规
共享单车是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但随之而来的无序投放、潮汐淤积、运维滞后等问题也成为城市治理的难点。
如何推动共享单车从“便利独享”迈向“责任共担”?7月15日下午,第四届“上海浦东城管论坛”在上海金桥国际商业广场举行。论坛邀请社区居民、单车企业、清运公司、市-区-街镇三级职能部门、法律专家、媒体代表等多元主体共商共议,探索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新路径。
投放“冷热不均”
随着《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的施行,行业管理有法可依,但仍有不少隐性问题。比如各家单车公司投放“冷热不均”,导致部分城市道路系统超负荷运转。
陆家嘴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分队长张宁坦言,上海共享单车投放量郊区跟市区是不平均的,有些外环以外的地方有可能根本找不到共享单车。“应该分区域划定投放量,比如陆家嘴道路停放资源只有5000辆,但实际运营中,这个辖区里停了上万辆,不管清运力量再怎么投入,管理水平再怎么提高,都很难解决问题。”张宁说道。
张江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执法队员颜世钊介绍,目前43平方公里的张江镇实际上已经有20多个单车淤积点了。之前为了解决这些地铁站点的共享单车堆积问题,政府设立了电子围网。围网内禁止企业投放单车,禁止市民停放单车。结果就是,堆积问题外扩到了围网之外,同时,还有不少老百姓抱怨政府“一刀切”。他建议,共享单车企业成立自治协会,成立全面的考核机制,相对应地决定它的配量。
哈啰单车表示,他们也高度重视共享单车投放不均的问题,目前已加大郊区的投放。
能否共享清运
论坛梳理出不少共享单车停放的共性问题,比如:早晚高峰地铁站周边共享单车“吞噬”人行道,迫使行人与机动车争道;企业重投放轻运维,叠加楼宇密集区域停车资源不足,导致瞬时淤积形成多个拥堵点;第三方清运不及时,而基层执法又面临法规滞后、取证困难等瓶颈,陷入“治理-反弹”循环。
针对中心城区超量投放的问题,有市民建议,共享单车可分时间分地点收费。比如说陆家嘴街道最大的矛盾就在于人非常多,但是可停车的区域非常少。如果一个骑行者,发现骑到陆家嘴不是1.5元,而是5元,势必会有所权衡。另外,高峰时期骑行贵一点,也是调节淤堵的解决方案之一。
针对清运不及时造成的淤堵问题,上海邦智商务咨询公司负责人潘黎指出,共享单车需要更加广泛的共同治理。一方面,浦东可以尝试做共享清运,共享单车企业之间协商沟通,不仅可以清自己的车,也可以清其他家的,这样可以得到清运奖励,停车区也可以扩大。另一方面,共享单车骑行人,骑行途中顺路清运了,是不是可以设计奖励机制。
呼吁完善法规体系
澎湃新闻记者梳理获悉,针对共享单车“围城”等问题,浦东新区综合执法系统各街镇中队等,正以“一街一策”探索创新,形成可复制的“治理组合拳”。
洋泾中队通过“一个商议平台”整合执法队员、企业、清运公司力量,以“三区管理”(红色禁投区、黄色重点区、蓝色维护区)实现差异化调控。张江镇则试点“片区责任制”,按美团、哈啰、青桔的市场配额划分运营区域,倒逼其优化投放策略。
花木示范区中队建立“企业考核淘汰制”,将运维实效与运营配额挂钩;潍坊中队推行“市民监督员”制度,鼓励居民通过小程序上报违规停放,形成“人人参与治理”的格局;陆家嘴中队采取数据接入、控制总量,破除“数据孤岛”问题。从无序到有序,除了有技术,还要有法规支撑。
有执法队员坦言,“执法实操中往往容易遇到取证困难的问题,而旧的处罚自由裁量过期,新的裁量未确定,综合来看较难有效保障现实中共享单车造成的道路淤堵,引发交通秩序乱象等的治理实效。”执法队员呼吁完善法规体系,诸如明确超量投放、数据造假等行为的处罚标准,让执法行之有效。
“共享单车的治理,一定要共享共治,才能共赢。”浦东新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立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