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从何而来?看考古学者如何破解“周”字陶片
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宅兹中国”是迄今发现“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周人从何而来?从后稷居邰到古公亶父迁岐,考古学者如何破解“周”字陶片密码,又如何发掘沉睡三千年的西周古城。7月20日、21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播出了《寻古中国·寻周记》第一集《周人何来》和第二集《兴起周原》。7月22日起开始播放第三集《铭史青铜》,解码刻在青铜器上的治国智慧。本纪录片共有5集。

《寻古中国·寻周记》第一集《周人何来》
澎湃新闻获悉,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5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寻周记》,于7月20日起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档播出,央视频全网首播。
周人从何而来?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
《寻古中国·寻周记》摄制组实地拍摄了陕西宝鸡周原、西安丰镐、榆林清涧寨沟、北京房山琉璃河、山西翼城大河口霸国等多座遗址,深入采访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考古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殷墟博物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40多家文博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学者,结合一个个遗址、一件件文物,讲述先周与西周的故事。

陕西出土的“周”字陶片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有明确记载的王朝,它的制度创新和文化发展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在这部纪录片中,结合考古发现(如陕西周原遗址、丰镐遗址、北京琉璃河遗址等)和古代文献(如《史记》《诗经》《尚书》),生动还原了周人的崛起之路——从艰难创业到推翻商朝、建立新政权。
同时,纪录片还深入解析了周朝的核心治国理念,以农为本、民惟邦本、崇德尚文,以及“以礼定序、以乐和众”等新制的创建。这些思想和制度,不仅塑造了周朝的社会风貌,更对后世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9年,考古人员在陕西西安沣西马王村,发现刻有“周”字的陶片。后来,“周”字陶片又在陕西咸阳、旬邑、宝鸡等地出现。出土“周”字陶片的咸阳郑家坡遗址,为探寻后稷所居之“邰”提供了重要线索。周原遗址,是史籍记载“古公迁岐”的“岐下”所在。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占地175万平方米的城址遗迹、多座大型建筑基址以及复杂的人工水系。

陕西旬邑枣林河滩遗址遥感地形图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的植物和动物骨骼遗存显示,当时周人的主食可谓五谷丰富,而且饲养猪、牛、羊等牲畜,专家推测这一带很可能就是周部族居住过的古豳地。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
青铜器是周朝礼制的核心载体。从西周王都到各诸侯封地,均出土了大量周代青铜器。节目聚焦利簋、何尊、大盂鼎、大克鼎等六十余件(组)青铜重器及其铭文,结合琉璃河遗址、大河口墓地等考古新发现,以实物为线索,探寻周初分封制下的土地管理、政令传达与军事动员体系,并与古籍记载相互印证,揭示西周“其命维新”的制度奥秘。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何尊

右边为铭文拓片,有“宅兹中国”四字。当时的“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

河南博物院藏 柞伯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虢季子白盘
周代是中国古代典籍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诗经》《尚书》《周易》等传世经典皆肇始于此。新近考古发现表明,这些典籍的雏形可能比传世文本更为久远。例如,西周晚期的虢季子白盘以111字铭文完整记载了周宣王时期“搏伐猃狁,于洛之阳”的战争史实。其铭文采用四字韵文形式,文辞简练,韵律铿锵,与《诗经·小雅》中的战争诗篇在文体风格上高度契合。
节目通过多重证据法,将金文、简帛与传世典籍进行系统对读,不仅还原了《诗》《书》《易》在青铜时代的原始形态,更展现了西周“郁郁乎文哉”的文明成就——其礼乐制度、史官传统和典籍编纂体系,为后世中华文明奠定了“六艺”经典的基本范式,影响绵延三千年不绝。

琉璃河遗址出土的作册奂卣盖上的铭文
周朝的礼乐制度以“以礼定序、以乐和众”为核心,深刻塑造了政治与社会秩序。从宫门三进、车马成列的森严等级,到“天子九鼎,诸侯七鼎”的礼器规制,再到“佩玉修德”“出礼入刑”的道德与法律约束,无不体现着周礼的体系化运作。
节目不仅展现这些礼制表象,更深入解析其内在逻辑:通过“一鼎多牲”的器物组合,还原周代祭祀的严谨规范;借助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的柞伯簋,再现西周“大射礼”的仪式场景;从何尊铭文中“德”字的字形变化(甲骨文“德”无“心”,周人增“心”),揭示周人对“有心之德”的伦理追求。
这些考古发现,让周代礼乐制度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可感、可证的历史真实。

何尊铭文中带“心”的“德”字
另外,还有多项最新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将在节目中呈现,包括首次以空中测绘与数字建模结合的方式,完整展示周原遗址宫城、小城、大城环套式三重城垣;根据北京琉璃河遗址出土的作册奂卣铭文“太保墉燕”,实证此地为燕国最初的都城,并通过对人骨古DNA检测,还原出西周父系家族结构。

周原遗址三重城垣示意图
另悉,《寻古中国》纪录片同名书籍也已经出版。
(本文综合自国家文物局官网以及央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