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5 2026

企业遭遇“软敲诈”“黑水军”怎么办?各方聚力探索“多元共治新路径”

企业在内容平台发现虚假信息、不实信息,应该如何快速举证处理?

内容侵权方和企业不在同一个地方,企业该如何跨省维权?

应对过程中,又如何避免引发二次舆情?

7月31日下午,在由上海市委网信办主办、静安区委网信办承办,以“汇聚法治力量 护航营商环境”为主题的“清朗e企来”沙龙活动上,来自企业的代表们提出了不少涉企网络侵权问题。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营商环境的内涵已经从传统的政策、服务等方面,拓展到网络生态建设、数字营商环境优化等新领域。活动现场,法律代表、企业代表、平台代表、主管部门代表、行业组织代表纷纷发表了自己看法并分享实操经验,共议如何以良法善治守护营商网络生态,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为上海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图说:“清朗e企来”沙龙活动

创新举措,破解“谣言、黑嘴”等乱象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的泛滥,一批打着“舆论监督”幌子的“自媒体”账号,通过编造、夸大企业负面信息,以所谓“商务合作”实施敲诈勒索。企业维权成本高、“黑嘴”违法成本低的畸形生态,正成为营商环境的新型毒瘤。

上汽集团品牌与公关部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车企最经常遇到的典型问题是“黑水军攻击”和“车企互相拉踩”,这对汽车行业和中国汽车行业整体形象都会造成不良影响。他结合上汽的自身情况,分享了企业面临网络侵权时的应对策略和注意要点,包括如何将投诉举报函写得明确有效等。

而汇聚了海量内容创作者的平台方,也有自己的处置思路与创新举措。小红书执行总编辑刘曼介绍了平台对“抹黑诋毁类信息、泄密性信息、隐私性信息、谣言性信息、仿冒性信息、争议性信息”等六大类“侵权信息”的重点治理。对争议笔记,小红书采取“外显争议标签”或“限时加私”等措施,要求被投诉方在48小时内对笔记内容做出举证,到期后根据举证情况研判处置。

当然,对于网络乱象和违法行为的打击,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罗培新阐述了法治化在营造清朗网络营商环境中的关键作用,并为大家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等条款细节,让企业在应对侵权信息时有法可依。

多方对话,探索“多元共治”新路径

在圆桌对话环节,来自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网络平台和企业的代表围绕“涉企侵权信息的多元共治路径”展开热烈探讨。

各方一致认为,涉企网络侵权问题涉及多个主体和环节,需要各方协同合作,形成治理合力。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行业组织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引导;企业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平台申诉、投诉举报、正面回应、司法维权等多种渠道处置负面不实信息;网络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技术手段应用,提高涉企侵权信息处置效率。要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构建起协同治理机制,有效应对涉企网络侵权问题,努力营造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

为更好发挥涉企侵权信息受理服务站(网信条线)、守沪e站(公安网安条线)、网络检察空间站(检察条线)“三站”职能作用,加强协同联动,沙龙现场上海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共同发布《合作倡议书》。下一步,“三站”将在畅通线索移送渠道、强化联合研判处置、建立全链条治理体系、开展普法宣传服务等方面凝聚治理合力,为企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图说:“三站”合作倡议书发布现场。

对症下药,营造清朗网络营商环境

黑稿、水军、软敲诈……这些躲在屏幕后面的“暗箭”,在这场沙龙上被一一解剖,对症下药。当每个痛点都被转化为共治的触点,清朗网络生态便不再只是愿景,而将成为可丈量的现实。

今年“营造清朗的舆论环境”被写入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并被列入“十大攻坚突破任务”,由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共同推动落实,进一步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净化网络生态、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上海市委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营造清朗的网络营商环境,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参与。下一步,市委网信办将进一步发挥统筹协调职能,汇集政府部门、高校智库、行业组织、网络平台、企业、媒体等各方力量,同题共答、同频发力,为打造法治的营商环境、清朗的网络空间持续努力,为推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