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职场上的HR是“AI员工”,有多高效?有何问题?

上海市第二届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大会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 蒋乐来 图
8月29日,上海市第二届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大会通过“会、洽、聘、展、演”多种形式,搭建跨区域交流平台,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与“3+6”重点新兴产业深度融合,而“AI+HR”正在成为业内讨论、企业关心的新兴趋势。
AI的运用正在不断解放以往被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困住的HR们,智能化的人力资源调度也正在帮助企业联通全球市场,赋能产业经营。但与此同时,如何在“AI员工”进入职场时让人类员工建立工作的价值感,职场中如何确保“AI向善”,又将是漫长的求索之路。
上海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去年营收突破5600亿元
澎湃新闻记者从大会获悉,2024年,上海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全口径年营收突破5600亿元,产业规模持续保持全国领先。近年来,上海聚焦“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品牌化、标准化”目标,持续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
15年前,静安区的“梅园路77号”还是一栋入驻企业不足40家的办公楼,如今这里已经是占地2.18平方公里、汇聚近400家企业的“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目前,产业园已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获评国家级人力资源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国家级人力资源标准化试点。
而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诞生地,静安全区已集聚362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其中外资(含港澳台)机构达46家。2024年,静安区规模以上人力资源服务营业收入突破512亿元,约占上海全市规上人力资源服务营收的四分之一,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AI正在重塑HR业态新结构
“以前处理1000名员工的考勤、薪酬、社保申报,至少需要3天时间;现在用AI系统,2小时就能完成。而且HR数字员工助理能提供7×24小时服务,员工满意度大幅提升。”这是企业在利用AI赋能HR工作时的实际感受。
目前,多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都将AI能力与传统的HR管理系统融合,提供“AI+HR”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具体的实践中,“数字员工”或者说“AI员工”,正在成为职场中部分取代HR职能的新型载体。上海利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提供此类服务的企业,总经理朱德权表示,目前AI员工已经可以承担HR80%的事务性工作,并且在员工招聘、入职、离职的全生命周期中进行智能化管理。这就能让HR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花更多时间投入到员工的关心和支持工作中,“成为业务的合作伙伴,助力业务增长”。
今年以来,上海市人社部门运用“AI+HR”工作模式,还创新开发了一批“人工智能推介官”岗位,为人工智能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大会开幕式上,商汤科技、人形机器人、黑湖科技、中智科技人才等7家重点企业与意向聘用的首批“人工智能推介官”签约。
此外,由静安区人民政府、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与上海外服、云生未来等企业代表共建的“未来产业人力资源开放创新实验室”也在大会上揭牌成立。这一实验室以数字化技术为引擎、产业需求为导向,未来将重点通过整合政府部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企业等多方数据资源,实现安全共享与流通,为决策与创新提供数据支持。据悉,静安区还将发起“未来产业人力资源创新基金”,以资本为纽带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
AI进入职场,能“向善”吗?
在“AI+HR”的技术变革中,职场人面对的HR很有可能会是一个智能体,可以随时随地回应疑问,并且自动驱动内部流程处理,将各个关于员工支持的场景串联起来。
“以前我们可能认为需要一个APP或者小程序,但现在和智能体对话交互,它就和你的一个同事一样。”北京外企德科人力资源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菲律介绍,甚至还可以根据企业文化来设定智能体的名字和形象。
侯菲律告诉记者,目前数字员工并不仅限于HR岗位,在很多企业的组织架构中,都已经有部分岗位由虚拟的智能体任职。这事实上给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这些数字员工,应该由人力部门管理,还是技术部门管理?在全球范围内,这样的讨论已经出现,并且在业内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在未来,技术部门就是AI员工的人力资源部门;也有人认为,应该将智能体和人类员工都放入原来的人力资源架构中管理。
此外,人在和数字员工的共事过程中,如何寻找自身的价值感?这不仅是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面临的挑战。尽管目前数字员工在职场中占据的比例还有限,但已经有不少的企业在做相关的尝试。侯菲律认为,现在很多管理者想到AI的第一反应是“降本增效”,但这可能只是发展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会是人和AI的深度融合,而这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这些争论和问题短期内或许不会有答案,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对人的保护,始终应该是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