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兰州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张桂文逝世,曾发射开国大典第一颗礼花

据《解放军报》消息,正军职离休干部、原兰州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张桂文同志,因病于1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张桂文。资料图

公开资料显示,张桂文系广东中山人,1921年12月出生,1938年10月入伍,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学员、干事、秘书、区队长、参谋、股长、副科长、科长、参谋长,空军司令部参谋长助理,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科学技术部部长,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等职,1983年5月离休。

值得一提的是,张桂文曾负责了新中国第一支礼花部队的编组和训练,并在开国大典上发射了第一颗礼花。

据人民政协报此前报道,1949年开国大典的各项筹备工作,是在华北军区和北京市委组成的开国大典阅兵和群众游行总指挥部的领导下进行的。为庆祝开国大典,在苏联顾问的建议下,《典礼程序表》中规定,在开国大典中施放礼花。经研究,组织上把施放礼花的任务交给了时任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科长的张桂文完成。

由苏方提供援助的“礼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礼花,而是红、黄、绿、白、紫颜色的苏军信号弹。当时,张桂文“还不知道礼花是怎么一回事”。总指挥部为了让大家有一个学习和借鉴的样板,把受阅部队指挥员组织起来,轮流到时由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接收并管理的东单大华电影院观看前苏联十月革命节阅兵全过程的纪录片,其中就有施放礼花的场面。观摩后,大家的脑子里都有了礼花的印象——这次施放的礼花是集束信号弹。张桂文立即找来两个帮手:作战参谋耿树平和训练参谋刘竞生。他们很快就把执行任务的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出来,并得到总指挥部的批准。

队形方案制定后,部队立即和距离华北军区驻地庆王府不远的辅仁大学联系,借用其操场每天加紧训练。经过多次练习,战士们统一下令,统一装弹,统一发射,在练习中摸索最佳装填动作,在短时间内迅速把误差控制在1秒钟之内的水平。9月28、29两日,礼花部队分别在北海、景山两个发射点试放。

开国大典当日,随着夜幕降临,礼花施放部队和消防队早已准备就绪。晚上8点整,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聂荣臻命令“施放礼花”。张桂文立即下达礼花施放口令,没想到扩音器居然一点声音也没有。张桂文立即采取第二套预案:在天安门指挥台上发射一颗绿色信号弹作为施放信号。随着一颗碧绿的信号弹划破夜空,一簇簇五彩缤纷的信号弹骤然腾起,齐齐射向天空,把开国大典之夜装扮得更加绚丽辉煌。礼花施放部队胜利完成了任务。事后据统计,当夜共发射3万余枚信号弹。

据张桂文本人回忆,在组训礼花部队的时候,我就把所有的突发状况进行了预想,预设了三个指挥预案:一是使用广场上的扩音器统一下达施放礼花的口令;二是在天安门指挥台上发射一颗绿色信号弹,作为各点齐放的信号;三是一点发射其它各点随之发射。在这紧要关头,我毫不犹豫地抽出信号枪,举向空中立即击发。只听“砰”的一声,一颗碧绿的“明珠”带着长长耀眼的光芒,腾空而起,划破夜空。这突如其来的枪声,使周围的人们不禁惊讶地向后一仰。就在这一瞬间,大家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广场周围的礼花发射点和北海、景山两个发射点,几乎同时轰然爆响,齐向天空射出了五彩缤纷的礼花。一时间,一簇簇“明珠”骤然腾起,有如五彩的喷泉,有如怒放的花雨,把开国大典的夜空点缀得斑斓夺目。随着礼花的每一次起落,从天安门广场传来的巨大欢呼声有如波涛涌起,一阵阵遍及全城。这时,我紧张的心情终于平静下来。没想到,由我发射的作为辅助指挥的信号弹却成为开国大典上的第一颗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