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80岁以后当上大女主:她不服老、不好惹

曾经的"褚马氏",如今是"马静芬",不再只是站在丈夫身边的妻子。
从家庭中的"不愿做听话女儿",到部队里的"不肯被冤枉的人",那个二小姐,是马静芬最初的觉醒。而现在,93岁的马静芬仍在创业,学习拍短视频,这位"高能量九十后"不会有退休的那天。
极限女性第二季第四期,《新周刊》专访马静芬,马静芬那时还不懂什么是女性主义,但她用行动,争来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选择。
记者 |  晓洋
编辑 | Felicia
题图 | 受访者提供
"中国烟王"褚时健去世已经6年了。他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一个跌宕起伏的传奇,也留下了"励志橙"和万亩果园。在他走后,那位与他甘苦与共的太太马静芬,依然步履不停。
今年93岁的马静芬,继续活跃在各种场域:她创业,做起了蓝莓的生意;赶上短视频的潮流,在镜头前分享人生经验;上个月她的插花作品集刚刚出版,她与专家聊起"中国民族特色花艺"。
比起许多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这位"九十后"的生活更为紧凑、自由,能量满满。她说要"活到一百岁不封顶",面对慕名而来的年轻人,总会鼓励大家"加油干"。对她来说,"退休"从来不是一个选项,日常的忙碌不是为了打发晚年,而是一种自觉的"应该"。
她活得像一个永远在"开机"状态的人,总有一份内驱力从生命深处持续燃烧。那么,这股力量从何而来?

93岁,正是拼的年纪
早上七点半起床,马静芬的第一件事是巡视院子,查看花草菜苗的长势,向工人交代养护细节。花盆里一根花枯萎了,她会立刻指出;厨房里哪瓶自酿酱发酵得不够理想,她都记得一清二楚。
家里的沙发上和门厅角落里,随意放着介绍人工智能的《半月谈》和科普书籍《超越百岁》。不用出门的日子,马静芬习惯看书学习。她喜欢一边翻看《易经》,一边琢磨红花绿叶怎么插得更自然。
养花种菜的过程中,马静芬遇到过"打农药不行,不打农药又被虫吃掉"的难题。这时候她会到手机里找对策。"有的(视频)是真实的,大数据库里给‘拨’出来的;有些是骗人的,半天听完都没学到。"看到靠谱的视频,她会收藏起来;遇到不懂的网络新词,还会打电话请教朋友。
除了刷视频外,马静芬近年还出镜拍短视频。拍摄用的文案,她会一字一句地细读,用红笔在字里行间修改。一次外部合作的拍摄现场,她边整理衣服,边开玩笑提醒:"这次不要再搞错了,把我累死算谁的?"

一次产品发布会上,马静芬坐在椅子上,等候上台讲话。自从创业以来,人群和镜头总围绕着她。(图/视觉中国)

精力旺盛的她拍短视频的过程是投入认真的,却不太在意视频的播放量。哪怕那条"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视频有超过10万人点赞,她也只淡淡地说:"我觉得该做的,就做了。"
69岁的时候,马静芬与褚时健一起走进哀牢山,种起"励志橙"。打那以后,她就冲在高龄创业者的第一线。
褚酒是马静芬为圆老伴的酿酒梦而创立的。当时褚橙庄园刚建成,马静芬说要把褚时健做过的事情再做一遍,而酿酒正是褚时健年少时做过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恰好,当时有一个年轻人带着烤酒设备到庄园酿酒,没承想竟唤醒了耄耋老人的梦想——酿酒。2015年,夫妻俩经深思熟虑,收购了玉溪的一家酒厂。
这酒香里寄托了褚时健的初心,也满载马静芬的追忆。即便丈夫去世后,马静芬仍为这瓶"励志酒"而努力奔走。隔三岔五,她就会踏上皮卡车的副驾,前往玉溪的酒厂,与南来北往的客人交流。
4月24日下午,30多名参观者抵达酒厂,他们来自浙江、四川、湖北等全国各地。马静芬刚坐下准备说话,七八个手机就被高高举起,参观者拍照录视频,另有两三个开了录音的手机被递到麦克风旁。马静芬习惯了即兴演讲,往往从"大家今天想听什么?"的提问开始。

每次分享结束,马静芬都会带领现场观众喊出"加油干"的口号。(图/受访者供图)

那天她谈起为了让这酒更香醇,跨省到茅台镇求教老师傅。来时路的卑微她从不忌讳谈及,甚至会坦然告诉大家由于身体的缘故,自己过去很少喝酒。回顾创业故事时,这位老人仍不时展现自己的幽默,说:"晚上大家不要喝醉,喝醉你的合同就看不对了。"这让台下众人不禁会心一笑。
除了开酒厂,马静芬还会随兴做些"小生意"。90岁之后,她仍在创业,悄悄的,不声张。蓝莓是她手头上的新项目。第一次蓝莓树结果,她拿来一筐果子递给儿子,说:"这是我种的,你尝尝。"那一刻,儿子才知道,母亲又自己折腾出一门生意来。
可她不是随便玩票的老太太,而是管理思路清晰的实干派。马静芬最在意的是把管理者的"思想管好"。如果有人偏离正道,她会毫不犹豫出手。
有一次,她发现一位协助管理的亲戚把销售款偷偷打入自己的个人账户。马静芬拿出证据当面对质,对方却拒不承认。马静芬冷静回应:"你要的是钱,那我可以给你。但你连错都不认,你的脸还要不要?"她随即在家人面前将这位亲戚开除。到了这年纪,她并不把钱放在首位,但无法容忍一个连基本是非都不肯面对的人。
这位"九十后"不仅创业不止,而且"斜杠"不息。今年4月,《马静芬插花艺术作品集》正式出版。这是她几十年插花经验的总结,也是她93岁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虽说是半路学插花,但马静芬却不拘泥于成规。

"极限女性"采访当天,马静芬(右)以小菊花和枯枝为主题进行插花。(图/新周刊)

别人说 "红配绿,丑得哭",马静芬却会静心观察自然里的红花与绿叶。"它们都大大方方,就像农民的气质,有一锄头下去(的那种力量)。"正说着马静芬双手一合,抡起一把空气锄头。
事情在忙,心思在流转。马静芬的能量,从来都不是"停不下来",而是"醒过来了"。 她的清醒,不只来自学习,也来自一次次迎接人生岔路口,做出自己选择后的磨砺。

敢说"不"的二小姐
马静芬出生的年代,新中国还没成立。她生在一名银行高管的家里,人称"二小姐",平素出门穿着皮鞋、坐人力车。随着父亲的调职,她有机会从昆明前往武汉、重庆、上海等大城市。外人眼里,她属于那个年代见过世面的孩子。
少女时代的频繁转学,使马静芬的学习总是落后。12岁时还在上一年级,连乘法口诀都背不全。如今90多岁,她依然记得小学课堂上被点名的窘迫。

儿时的马静芬(左一)抱着妹妹。(图/新周刊)

那个年代,念书不成的女孩大多命运已被安排好。母亲逼马静芬相亲,念叨着"不读书就嫁人,不嫁人就炸了你"。马静芬却倔强地说:"我妈妈软弱得很,我不一样。"趁表哥来家里相亲,马静芬偷偷放出家里的狼狗,把对方吓得落荒而逃。后来亲戚们都知道这家的二小姐"性格有点怪"。
听到征兵的号召,马静芬毅然剪去及腰长发,决心参军。在土匪活跃的年代,女性参军不光是政治选择,更是"走出父家"的通道。这位二小姐用双脚走出"不读书就嫁人"的二元困境,给自己开辟出第三条路来。
军队里的物质生活也许不及家里,但精神上却能有更多的独立自主。有一次被连长无故责骂,马静芬据理力争,因为她坚持"(他)冤枉我,我就要说出来"。那年马静芬才17岁,敢于在男性主导的组织里为自己发声。即便她没读几年书,却天然有种"寸步不让"的自强。

1951年,马静芬(后排中)和边防保卫局的战友们合影。(图/受访者提供)

从家庭中的"不愿做听话女儿",到部队里的"不肯被冤枉的人",那个二小姐,是马静芬最初的觉醒。她那时还不懂什么是女性主义,但她用行动,争来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选择。

患难与共的褚马氏
如果说少女时期的马静芬,是在原生家庭中争夺自由的"二小姐",那么走入婚姻后的她,却一度成为那个"有点恋爱脑的女人"。
1955年,马静芬与褚时健领证结婚。三年后,褚时健被划为"右派",下放到条件艰苦的农场。得知消息,马静芬抱着年幼的女儿,主动去农场找丈夫团聚。她甚至将户口从城市转到农村,想着这辈子就在那里过了。她从没想过离婚,全心只想着"一家三口在一起"。

动荡的年代里,马静芬坚持和褚时健在一起。(图/受访者提供)

当时没有人强迫她这么做。在亲人集体"割席断交"的错乱时代,这名女子却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几乎一夜之间,她与其他家人朋友断了联系,成了人人提防的"右派家属"。农场的艰苦让她的身体吃不消。每天抱着孩子去上班,走到一半就得停下来歇一歇。夜晚乡野蛇鼠出没,也让她睡不好觉。

即便如此,她从未在褚时健面前提起"右派"的事,从不以苦相逼。她选择用沉默包裹丈夫的尊严。正如那张照片里她紧锁眉头的神情,她将所有的苦都咽了下去。

老照片里马静芬露出了皱眉的表情。(图/受访者提供)

那段日子里,她也曾疑惑、压抑。至今仍不时会跟后辈吐槽:"他从来没关心过我……每天只知道干活。"
有人问她,褚时健有没有说过一句体贴话?她想了想,只记得有一回自己被人瞧不起,褚时健低声说: "谁敢,我把他收拾掉。" 她笑着补一句:"当然是开玩笑的。"但就是这句"玩笑",成了她60余年婚姻里最深的"被保护"记忆。
"那时候,我真是个什么也不懂的糊涂女人,不学习,整天就只知道褚时健关不关心我。"她坦言,"那时候我还没独立,不靠他靠谁?"这话真实得令人心酸。
可她没有困在那个状态太久。接受采访时,她会坚定地说:"没有他对我的改造,就没有今天的我。"她受过委屈,也学会成长。那些被动随行的岁月,最终成了她走向清醒的磨刀石。
她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贤妻"的缩影,却也是极少数在苦难中清醒、在沉默中积蓄转折的那一个。她不认输,不逃避,也不粉饰。婚姻不是她的归宿,而是她必须走过的熔炉。

命运岔路里重生的马静芬
动荡时代,褚时健从农场调去糖厂,后来改革开放后,又调到烟厂。就像当年随父亲换城市那样,马静芬每隔一段时间就得适应崭新的岗位,面对全新的挑战。不同的是,经过岁月的磨砺,她不再是那个被动妥协的女子。
《褚时健传》里提到这一段往事。当糖厂准备与蔗渣造纸厂合并前夕,褚时健需要一个文化好、脑子活的搭档,组队提升纸品质量。碍于厂里职工文化水平较低,他想到了太太马静芬。感受到丈夫的信任,马静芬离开了20多年的人民教师工作,调进纸厂负责检验和化验。此前,她对造纸一无所知,但胜在有股死磕劲。仅仅一个月后,这对夫妻联手改良的纸张品质,甚至震惊了云南省轻工厅。
后来到了玉溪卷烟厂,她担任绿化科副科长,一上任便拆除遍布全厂的违建,让厂区环境焕然一新。留意到科里工人缺乏自信心,她还带着大家学插花,到市里参赛拿奖,让平时不被注意的后勤人员也拥有存在感。
她总能在看似无足轻重的岗位上,找到改变的杠杆。当命运再次转弯,她不再是当年亦步亦趋的人生配角,而是能主动开路的合伙人。等到褚时健从监狱出来,两位老人都已年近七旬。这一次,马静芬遇到了最陡峭的学习曲线:她要和褚时健合伙创业。
 2002年,夫妻俩在哀牢山上种下了第一批冰糖橙。 马静芬回忆说,刚开始橙子种出来"连猪都不吃"。褚时健与技术人员日夜研究种植技术,决定从土壤改起。等到橙子清甜如其名后,马静芬又承担起营销工作,带着橙子跑展销会。当时水果行业里还没"品牌思维",她灵机一动,打出"褚时健种的冰糖橙"的广告词。简单、直白,却极有说服力。

2018年3月25日,云南玉溪,马静芬讲解水果颜值与口味的关联。(图/视觉中国)
橙子的销售市场逐渐打开,马静芬的身体却出现新状况。她查出患有直肠癌晚期。检查的时候,她跟医生说:"我不让你们‘判’我的刑,说有三个月、半年、最多一年。我该走,我走了就行了。"医生建议先做六次化疗,她只做了两次便回家调养。
靠着中医、酵素和坚强的信念,她又活了20多年。她说:"癌症多数是被吓死的。一听见检查报告出来就吃不下、睡不着。你说好人吃不下睡不着都不行,坚持不了几年就死了。"
与癌症交手过后,她前行的脚步更坚定了。哀牢山上的褚橙庄园是马静芬主导设计施工的。当初,年近八旬的她虽不懂看图纸,却能在一次次现场会上与专业设计师沟通,提出修改意见。
设计团队原本选择了深灰色外立面,马静芬却觉得太沉重。她请设计师闭上眼睛,想象高高的山坡上拱起一片灰黑色建筑,"像不像坟墓?"这一句话说动了在场所有人。最终,庄园的外墙改为了偏红的橙色,与果园的阳光氛围相契合。

褚橙庄园位于云南玉溪戛洒镇的山上。(图/视觉中国)

庄园开业大会上,人群簇拥下马静芬走到台上,环顾四周说:"庄园建好了,验收也合格,过去我只能叫褚马氏,从今天开始我可以叫马静芬了。"这句话说完,全场响起掌声。
褚时健站在台下,后来说她这是跟丈夫"比肩头"。马静芬笑着回忆:"他不是夸我能干,是认可我这个人。我不再只是他背后的人。"
从此,马静芬成为与"中国烟王"并肩行走、开创新景象的同路。那不仅是一句自我介绍,而是对过往几十年隐忍、努力、自我塑造的总结和宣言。

2015年,哀牢山褚橙庄园,褚时健和马静芬并肩出席发布会。(图/视觉中国)

不是因为年轻,而是因为清醒
马静芬93岁了,但她的状态,比许多人活得还要清醒、利落、充满信念。她不想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也不接受"年纪大了就该退休"的人生公式。
"到底什么时候算退休了?我可以告诉你:一天也没有。"面对质疑,她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态。即便年事已高,仍坚持出席活动。"在台上讲话时,就算我一下倒掉,也不会怪大家、怪谁请我来。我已经90多岁了,经历过人生百态,我还能发挥我的价值我很满足了。要是真的起不来了,我应该也可以上天堂啦。" 这不仅是对身体极限的无畏挑战,更是一种对使命的主动承担。

马静芬录制短视频的现场图片。(图/受访者供图)

马静芬是一个不停成长的生命体。哪怕在九十多岁的时候,依然保持学习、判断和创造的能力。她会在手机上研究种菜方法;她会给年轻人办插花课、拍视频做自媒体;她不让年龄定义自己,也从不因"是个女人"而退让半分。
她没有走一条通往成功的路,而是一步步活成了真正的"马静芬"。
校对:严严;运营:嘻嘻;排版:黄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