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瓦丝”相聚上海,“瓦格纳值得专门跑一趟”
“14%观众来自外省,6%观众来自海外,因为一部歌剧相聚上海。”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感慨,作为“拜罗伊特在上海”的首发之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成功首演,给了上海歌剧市场极大信心。
7月4日,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上海大剧院盛大首演,座无虚席。这台长达5小时的歌剧马拉松,不仅吸引了全球歌剧爱好者的目光,更以全方位的艺术体验和上海特色的服务,成为“票根经济”的一道新标杆。

首演现场
瓦格纳巅峰之作首秀上海,全球观众打飞的看戏
从美国到英国,从日本到韩国,世界各地的“瓦丝”专程奔赴上海,只为亲历这场音乐盛宴。
来自美国纽约的拉尔夫·希尔曼是一位作家,出过20本书,他也是瓦格纳的忠实拥趸,习惯了把瓦格纳的歌剧当作写作时的背景音乐。
“这是一个很动人的故事,爱、死亡、背叛、复仇与最终的和解,人类的希望、恐惧、焦虑,所有的情感都在其中展现。”希尔曼的妻子是上海人,在妻子的牵线下,他第一次来到上海,遇见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上海太漂亮了。我去过全世界最美的歌剧院,上海大剧院宏伟壮丽,足以比肩,我忍不住拍了很多照片。”希尔曼和妻子喜欢去有歌剧的地方旅行,告别上海不久后,他们就要飞去美国佛蒙特州,挑战16小时的瓦格纳“指环”。

首演现场
来自英国的安妮是歌剧迷,也是第一次在上海看歌剧。“我看过许多意大利歌剧,但很少有机会看德国歌剧,所以毫不犹豫来了。”前不久,她才在伦敦的皇家歌剧院看过演出,“上海的演出氛围和伦敦一样好,一切都令人惊叹。”
徐先生是男高音,在天津茱莉亚学院声乐艺术中心工作。去年,他就想去拜罗伊特音乐节“朝拜”,没抢到票,没想到它会主动来到自己家门口,“听到这个消息很震惊,这是拜罗伊特音乐节第一次出海,我一定要来现场看看。”
“瓦格纳歌剧值得专门跑一趟。”汪先生是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老师,在首演当天中午,赶到了上海,“现场观演的仪式感,是视频无法替代的。”

首演现场
拜罗伊特音乐节的艺术总监、瓦格纳的曾孙女卡塔琳娜,也专程来到上海督阵,引起观众席一阵小小的骚动。
“我很喜欢乐团的声音,许忠的表现也极为出色。上海歌剧院的制作实力与艺术水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舞台呈现与原版极为接近,很高兴能在上海再次看到它。”演出第二天,她便匆匆赶回德国,参加新制作歌剧的排练。

首演现场
从葱油饼到滴滴券,上海特色服务点亮不眠之夜
拜罗伊特音乐节作为全球歌剧界的“圣殿”,落户上海,既是国际顶级IP对中国市场的认可,也彰显了上海“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
“上海的演出事件总是很吸引眼球,能将高端艺术品牌化,吸引全国观众来看戏。”从“柏林爱乐在上海”到“拜罗伊特在上海”,北京乐评人张听雨连续两次飞到上海,参与音乐狂欢。
这一版《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问世于2022年,融入简约舞美和投影技术,将这出关于爱与死亡的戏剧,置于简朴的未来主义背景之下。
“这个制作有东方元素,还有宗教色彩,偏内省。”张听雨为饰演伊索尔德的女高音丽丝·林德斯特伦的高超实力点赞,在许忠带队和5位国际首席加盟下,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发挥出色,也给了他很大惊喜,“刮目相看,可圈可点。”

“永恒之恋”又名“爱之死”,由石榴汁、茉莉花茶、特殊拼配豆制成
为适配长达5小时的史诗级演出,上海大剧院打造了充满本土温度的配套服务。
剧院通过讲座、工作坊、公开排练等6场艺术普及活动,深化观众歌剧理解,还设计18格漫画带领观众速览故事、预习剧情;1998艺廊推出“特里斯坦和弦”,用德式猪肘探索德式美食风味;大咖室·咖啡厅推出“爱之死”,冷萃咖啡呼应歌剧主题,单日销量破百杯。
中场休息时,剧院大堂供应酒水和小食,为观众缓解疲惫、补充能量。散场后,8元一个的“金牌”葱油饼成为暖胃佳选,当晚总计销量177个。滴滴打车优惠券也来助力,让观众静心听完“爱之死”的最后一个音符,安心回家。

“特里斯坦和弦”德式美食
“葱油饼是上海特色美食,有机会向外国友人安利,很难得。”正在华东政法求学的小薛是德语专业出身,他说,瓦格纳歌剧往往会演到深夜,欧美剧院都会配套安排当地特色餐食,还会开设“瓦格纳专列”,方便观众深夜回家,“上海不仅跟上了国际潮流,还因地制宜做出上海特色的调整。”这种人文关怀让他感觉暖心,也让他收获了今年最难忘的文艺体验。

大堂酒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