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释永信涉嫌违法,少林商业化咋破法治困局?

7 月 27 日,释永信被官方通报称其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目前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此消息瞬间在全社会引发广泛关注,也再次将少林寺商业化的争议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此前," 释永信外逃 " 的谣言虽已得到澄清,但公众对于少林寺商业化进程的种种质疑却从未真正消散。此次官宣,无疑为我们从法治视角重新审视宗教商业化现象提供了契机。

少林寺的商业化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后," 以寺养寺 " 政策的出台,为其商业化发展松了绑。1982 年,电影《少林寺》的热映,让少林功夫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也为少林寺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释永信主政期间,少林寺商业化进程明显提速。少林寺注册了超过 700 项与 " 少林寺 " 相关的商标,业务范围覆盖多个领域。通过成立文化传播公司举办商业演出,在全球设立文化中心、授权开办武校,开展跨界合作推出各类商品,涉足动漫、药局以及海外地产开发等,其商业版图不断扩张。旗下公司借助股权结构引入资本,商业模式也逐渐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然而,在这一系列商业发展过程中,诸多行为与法治原则产生了明显冲突。

从法律层面深入剖析,少林寺商业化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首先,嵩山少林景区门票价格偏高,若 " 天价香火 "" 高价开光 " 等现象确实存在价格欺诈或强买强卖行为,那么就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寺内的商业推销行为,也可能违反了宗教场所管理法规。其次,少林寺常住院属于非营利性机构,但其关联商业公司的运作及资金流向缺乏透明度,这违反了宗教场所财务管理规定,极易滋生贪腐问题。再者,大量 " 少林 " 商标授权给第三方公司生产产品,由于监管缺失,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这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对少林品牌造成损害。

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宗教场所商业化所面临的困境。古刹的维护、僧众的生活保障、宗教文化的传承以及抵御外部对宗教文化的侵蚀,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仅依靠传统的香火与捐赠往往难以维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商业化的确是传播宗教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但这绝不能以牺牲法治为代价。

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以法治为纲。一方面,明确核心宗教区域的非营利性质和神圣地位,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禁止在核心区域进行直接的商业销售与过度的商业宣传。将营利性商业活动限制在关联公司范围内,并通过法律制度清晰划分宗教活动与商业运营的边界。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按照法律要求定期披露关联公司的运营情况、收支明细等信息。明确商业收益反哺宗教事务、文物保护、僧众教育以及慈善公益事业的比例和金额,并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财务管理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法律,审慎开展品牌授权活动,严格筛选合作对象,建立完善的品质控制与文化契合度评估体系。优先发展那些能够体现少林文化精髓、制作精良且具有正向文化传播价值的项目,通过法治保障品牌价值。此外,还可借鉴国际经验,探索 " 善经济 " 模式,例如发展有机农业、传统手工艺等产业,将收益用于公益事业;开设定价合理、透明的禅修营、养生课程等,注重文化传播与精神体验。确保所有活动都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实现商业与宗教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

释永信被官宣涉嫌违法事件,为宗教机构敲响了法治警钟。商业活动必须在法律框架内有序开展,只有坚守法治底线,宗教机构才能在现代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传承和弘扬宗教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