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进场安检,缩短截载时间!民航这么拼,拼得过高铁吗?
8月12日起,上海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取消了航站楼入口处的旅客人身、行李安检措施,仅保留防爆检测。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机场集团获悉,此举是为了“简化人身和物品检查环节,进一步提升通行效率和旅客体验”。
原先,旅客在虹桥机场或浦东机场出行,需要经过“二次安检”——进航站楼时安检一次,航站楼内再安检一次。有乘客曾反映,在高峰时段,航站楼入口处的安检会出现排队导致的等待时间过长、搬运行李不便等问题。
不仅是上海两机场,全国多个机场或航司近年来都在优化乘客的出行体验、缩短等待时间。
据央视新闻报道,广州往返北京大兴的南航航班从今年7月8日起,全面取消了值机截载时间,乘客只需在飞机舱门关闭前,即航班计划起飞时刻前15分钟,抵达登机口,即可乘机。打破了国内机场一般提前30到40分钟停止值机的惯例。
所谓的截载时间,就是航班停止办理值机手续的时间节点。很多旅客乘坐飞机出行,往往需要预留2个小时甚至更久时间提前到达机场,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截载时间的存在。
其他航班虽然没有取消截载时间,但根据澎湃新闻的梳理,今年以来全国已有不少机场或航班宣布缩短截载时间。

6月1日起,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国内航班截载时间由起飞前40分钟缩短为起飞前38分钟,成为国内同量级(6000万及以上)机场中,首个实现全场航班截载时间低于40分钟的机场。其他量级较小的机场,如无锡硕放机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等的国内航班,截载时间的缩短幅度普遍在5分钟左右。
这些时间是哪里挤出来的?飞机在航班从截载到起飞的这段时间内,要完成10余项保障工作,包括配载平衡测算、行李装运、餐食配送等。
“随着信息化技术发展,配载的速度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高,所以航班有空间去缩短截载时间。这项服务是一个创新,通过航空公司保障流程,特别是值机配载流程的优化,能够为旅客节约时间,方便旅客出行。” 业内人士林智杰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
而技术进步,也是上海两机场能简化安检措施的原因之一。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姜春水在建议取消上海机场航站楼入口的常态化安检的同时,还提到要充分利用其他等效措施替代安保措施,包括“通过科技赋能,推广应用大数据、智能化安保手段,加强航站楼内巡逻力量并配备嗅爆犬,增强治安威慑和应急处突能力,以此达到安全防范的同等效果,为广大旅客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
等候时间“拖累”飞机效率?
为什么机场、航司们纷纷在缩短乘客的等待时间?
等候时间过长,长期以来就是民航的一个短板。根据《民航管理》去年10月刊载的一篇基于2000多名旅客的调研显示,机场候机时间过长和安检等候时间过长,是仅次于航班延误或取消之外,旅客对民航服务最关注的问题。在受访旅客中,认为存在这两类问题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1.77%和51.63%。
而等待时间过长,直接影响着旅客出行方式的选择。
随着国内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民航和高铁重合的线路也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旅客从时间、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更倾向于选择高铁出行。尽管2024年,民航和高铁旅客量都实现了高增长,但以2024年的多个黄金周看,与2019年相比,铁路旅客发送量的增速都高于民航国内旅客运输量的增速。

据中国航协2025年第一季度理事单位信息沟通会介绍,随着民航和高铁的票价水平在拉近,旅客结构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一方面民航高端旅客在向高铁流动,随着不断提速,高铁在“门到门”的总通勤时间和正常性上具有较强吸引力,不少商务旅客、高端旅客被高铁“分流”;另一方面高铁普通旅客向民航流动。民航大量的“打折票”吸引了普通旅客从铁路出行转向航空出行,实际上形成了民航和高铁旅客“对流”的趋势。
民航、高铁争夺京沪线
以民航与高铁的“必争之地”——京沪线为例,航班管家数据显示,2024年京沪航线发送旅客861.3万人次,同比增长24.84%。
但从总客流量来看,仍与京沪高铁相距甚远。京沪高铁2024年财报显示,去年京沪高铁本线列车运送旅客5201.6万人次。2024年,京沪高铁以“班味严重超标”的标签走红网络,频上热搜。
为什么打工人偏爱乘坐高铁往返京沪?将等候时间等非运行时间算上,就能看到时速更快的飞机,在京沪线上的整体用时和高铁相差无几。

为了应对高铁竞争,除了缩短登机截载时间,今年5月初,虹桥机场联合首都机场、中国东航和中国国航,还试行推出往返上海虹桥和北京首都机场的快线跨航司自愿签转服务。继京穗线、京杭线等干线之后,京沪线也首次实现跨航司签转合作。
资深民航业管理咨询顾问于占福对《中国经营报》表示,此次中国东航和中国国航推出跨航司自愿签转服务,与来自京沪高铁的分流竞争压力有关。
“如果过去是铁路向民航学习,现在就要提倡民航向高铁学习。”2024年10月,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王志清在一个行业论坛上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