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古中国2》:认识中华文化,从一件文物一个遗址开始
8 月 15 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前总编翟德芳先生的访古新作《寻迹古中国2》在上海书展首发。在上海图书馆东馆,翟德芳与上海三联书店首席编辑匡志宏一起以“寻迹古中国——一名考古老学生眼中的中华文明史迹”为主题,带着在各地寻访古迹的亲身经历,分享书本之外的发现与感动。
近年来逛博物馆成为热潮,上海博物馆即将闭幕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成为现象级的大展。今年春节后,翟德芳开车进行了一次长三角访古之旅,终点就是到上海看这一展览。
翟德芳年轻时读过一本关于图坦卡蒙的小说,对古埃及文明向往已久,却一直没去过埃及。此次看过上博的展览之后,他触动很大,“古王国时代的雕像,我终于看到了。” 从展览中引发的 “草鞋真伪之争” 切入,翟德芳深刻批驳了“西方伪史论”。

讲座现场
“考古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不是某个人凭着拍脑袋就能拍出一个新的文化。在考古学的发展和对考古发现的研究当中,讨论、质疑都是正常现象,但我们需要的是理性地质疑,而不是粗暴地否定。” 翟德芳认为,在充分掌握了考古学的资料、实事求是、进行严密论证的基础上,质疑才有价值,“在对一个东西没有认识的情况下,看一眼就说它‘一眼假’,不是一个理性的质疑态度,对于兢兢业业的考古学家们来说也不公平。”
“文物考古行当有句俗话叫‘干千年,湿万年’,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一般的文物可保存千年,泡在水里可能保存的时间更长。和埃及草鞋相似的情况在国内并不少见。” 翟德芳举例,“新疆发现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出土后也和新的一样,其实已经有接近一千六七百年的历史。新疆小河墓地距今3400多年,出土的木器保存得很完整,里头还发现了一个草编篓子,很完整地保留下来了。”
针对“西方文明伪造论”,他从历史逻辑与考古实践双重角度反驳:近300年来欧洲战乱不断,各国考古学家不可能合谋伪造文明;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夏鼐先生曾研究埃及考古,中国学者亦参与埃及神庙发掘,这些事实均印证了西方古文明的真实性。“中华文明的伟大无需踩低其他文明,这种‘伪史论’若成主流,将是中国人的耻辱,也会阻碍国际学术交流。”

《寻迹古中国2》
在谈及 “中国” 概念的演变时,翟德芳指出,“中国”的内涵与外延是不断丰富扩大的。最早“宅兹中国”中的“中国”仅指洛阳地区,后逐步扩展为中原地区,传统上认为与“中”相对的四夷,文化很不发达,其实,“四夷”是就统治程度的深厚和薄弱而言的,考古发现四夷有和中原相似的文化基因,如山东苏埠屯(东夷)出土的青铜钺,就跟殷墟妇好墓的钺差不多,山西、河北、内蒙(北狄)也发现了不少商代青铜器。它们与中原“相互影响、相互进步、相互成就,最终成就了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中国”。
嘉宾们还讨论了质疑夏商周文明的“中国伪史论”。翟德芳指出,如果依据欧洲或者国际学术界的定义,要出现了文字、冶金术、城市才算有文明。中国夏朝的文字遗迹太少,但二里头、陶寺、石峁、红山、良渚等遗址,已经显示出现了宗教、城市和大型工程,中国据此提出了文明的中国定义。按照这个定义,尽管没有发现文字,也可判定为有了文明。
讲座中,翟德芳还分享了实地探访遗址的感悟。他以秦始皇帝陵铜车马、长平之战等遗址为例,指出史书某些记载需结合考古现场重新审视。他建议公众参观博物馆与遗址时应提前准备,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文物,关注展览前言以把握核心主旨,将文物与已有知识关联,才能真正理解历史内涵,“看遗址博物馆能结合当地环境,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考古发现,这比仅看综合博物馆的通史陈列更有收获。”
谈及未来访古计划,翟德芳透露,他已完成华北、山东、陕晋豫及长三角部分地区的探访,接下来将陆续介绍浙江上山文化、良渚、河姆渡及上海松泽、广富林等遗址,他计划逐步覆盖中南、南方、西南、西北地区,完整呈现中国重要古代遗址与考古发现。
当被问道,如何用一句话启发普通人开始访古之旅,翟德芳想了想,说:“认识中华文化,从一件文物一个遗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