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做好学科专业调整的“加减法”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从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健全供需对接机制、创新目录管理机制等方面部署学科专业调整工作,并提出实施“六大行动”。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高校学科专业调整速度加快、力度加大。仅2024年度,全国高校新增专业点就达到1839个,撤销专业点1428个、停招2220个。这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教育及人才支撑的必然要求。
不过,在学科专业调整的加速推进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比如,部分高校存在“盲目追热点”现象,看到“人工智能”等热门,便不顾自身师资、设备等办学基础仓促设专业,导致新专业建设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地区因缺乏统筹规划,出现高校专业设置“同质化”……
《方案》明确要求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强化支撑保障,各省份各高校落实主体责任,平稳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体现了从更高层面统筹、平稳推进学科专业优化工作的重要性。
做好学科专业调整的“加减法”,不仅是高校的责任,更是关乎国家战略布局、未来产业竞争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方面,要以国之所需、民之所盼为调整方向,更加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比如,今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增设“人工智能教育”等29种本科新专业,教育部首次建立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为“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设置开辟绿色通道。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专业调整的响应速度,实现供需信息的高效对接。《方案》要求健全供需对接机制,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创新目录管理机制,缩短调整周期,加强研究生、本科、高职三类学科专业目录协同联动等。这些举措,将为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不同高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办学基础不同,在学科专业调整进程中也要避免一哄而上,而要结合实际,各有侧重;同时也要加强省级统筹,完善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形成百花齐放的办学格局。
专业设置的“加减法”,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提升新专业的建设质量。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学习方式、人才培养目标等都在加速变革,高校必须加大开放办学力度,紧跟产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更符合产业需求,以更紧密的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今天,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既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之举,又是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让学科专业调整走得又快又稳,将有力支撑我们在全球科技竞争与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以人才之盛支撑国家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