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6 2025

特写|伊拉克博主老王游泉州:烟火气与千年文化交融,“感觉像回家一样”

晶莹剔透的土笋冻,鲜美热乎的面线糊,还有软烂入味的姜母鸭……伊拉克美食博主@老王在中国 的泉州之旅,始于味蕾的惊奇,终于情感的共鸣。

“呀哈比比,我是你们的好兄弟老王!”8月初,在短视频平台拥有超三千万粉丝的伊拉克美食博主@老王在中国,身着标志性西装现身泉州街头,沉浸式体验闽南美食。

他略带异国口音的汉语和风趣的解说,迅速点燃了网友对这座闽南古城的新热情。他发布的泉州系列打卡视频在网络上走红,不仅引发国内网友的热评,也让许多外国观众感受到泉州的舌尖魅力。

2025年8月初,伊拉克博主“老王在中国”来到泉州,和蟳埔女习俗非遗传承人黄丽泳一同体验泉州夜市。“老王在中国” 图

老王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作为常年背着相机穿梭在城市街巷的视频博主,他走过太多霓虹闪烁的都市,也见过不少商业化浓重的古镇,直到踏上泉州的土地,他才知道,原来真的有一座城能把“人间烟火”和“千年底蕴”揉得如此恰到好处。

“泉州人把简单的生活发挥到极致,该玩玩,该吃吃,还时不时跟朋友一起转一转,走一走,大家相互认识,很快乐,也很有人情味。”老王说,泉州是一个很有生活气息的城市,这里的人不慌不忙,把吃夜宵、品茶香的日常过出滋味;这里的桥藏着千年故事,每一块石板都刻着团结的密码;这里的面线糊冒着热气,一口就能暖到人心底。

泉州古称“刺桐”,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座写满海洋记忆的港口城市,已有1300多年历史。视觉中国 图

宋元时期,“海丝起点”泉州因满城刺桐花开被誉为“刺桐之城”;千年之后,顺着新海丝之路而来的伊拉克老王却觉得泉州更像一朵正待盛放的花,含着让人心甘情愿放慢脚步的魔力,也藏着蓬勃昂扬的生长活力。

“感觉像回家了一样”

“在泉州吃了三天,我的嘴巴和大脑一直在对账。”作为视频博主,老王抵达泉州后,老王搭乘“摩的”直奔网红夜市——泰禾海丝蜉风夜市。琳琅满目的摊位前人头攒动,烤生蚝的滋滋声、摊主的吆喝声与食客的欢笑声交织成一片,诱人的香气瞬间点燃了他的探索热情,让他不禁感叹:“泉州的夜市太有活力了!”

老王在泉州夜市感受到了浓浓的热情和温暖。“老王在中国” 图

他举着相机穿梭于摊位间,不时有网友上前合影,还有不少游客、摊主送上各式各样的小吃。一位热心市民送的土笋冻瞬间吸引了他的目光。望着晶莹剔透的冻体中清晰可见的“土笋”,老王好奇地舀起一勺送入口中,随即对土笋冻的爽滑弹牙赞叹不已,“这真的不是皮蛋吗?居然是虫子做的?口感太神奇了。”

他一边对着镜头分享新奇体验,一边感受泉州夜市的热情。周围食客也被他的反应逗乐,纷纷推荐起其他美食。这份轻松欢乐的市井温情让他真情流露:“感觉像回家了一样。”

老王说,在泉州的街头,他不仅没感受到“陌生人”的距离感,还被浓浓的热情包围。他走在路上,会有人跟他打招呼说“呀哈比比”;他在小吃摊前犹豫,会有人向他推荐“必点清单”;他在海边漫步,会有小朋友祝他“玩得开心”。老王觉得,这里的人好像天生就懂得怎么把“陌生”转化成“熟络”,让初来乍到的人感觉回到了老家。

在老王眼中,这份主动搭话的善意和毫无保留的热忱,是泉州这座城最鲜活的温度。而在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洪其铮眼中,这份温度的底色,实则是泉州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自觉,“泉州人对家乡的爱与自豪,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从心底里长出来的认同。”

正是这份对本土文化的笃定与珍视,让泉州人面对外来游客时,始终带着一份松弛的自信与从容——不刻意讨好,不盲目迎合,却能用最真诚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用美食连接山海

泉州的味道不止于夜晚的喧嚣。清晨的西街菜市场旁,一碗热气腾腾的古早味面线糊让老王连连称奇,“这面线一丝一丝,细得像头发一样。”

老王学着本地人的吃法,将酥脆的油条掰成小段泡入汤中,吸饱汤汁的油条与滑嫩的面线在口中交织出独特的口感,直呼“这是一种无法预判的美味,吃下去之前说什么我都不信”。

后来老王才知道,面线糊在泉州人的生活里,早已不只是一碗简单的早餐,更像是一种融入日常的“生活仪式”。老人早起会来一碗,一边读报一边吃;上班族赶时间,会打包一碗在路上喝;甚至有人晚上加班回来,也会特意绕到店里吃一碗,用热乎的滋味驱散一天的疲惫。

面线糊对泉州人来说,不只是一份简单的早餐,更像是一种“生活仪式”。视觉中国 图

在洛阳桥畔,金黄酥脆的海蛎煎亦让他兴奋不已,咬开时海蛎的鲜甜在舌尖绽放,“我知道为什么叫‘海里见’了,吃一口感觉掉进了海里。”

姜母鸭的体验则带来了另一重惊喜。在他的镜头下,热气腾腾的砂锅上桌,盖子揭开的瞬间,老姜的辛香与鸭肉的浓郁香气弥漫开来。他夹起一块鸭肉,轻轻一抿便骨肉分离。

“为什么叫姜母鸭呢?”他好奇地发问,随后不禁连连感叹:“这该叫‘好吃鸭’,肉质软烂、一口脱骨,连骨髓都入味。”得知这道美味需慢炖两小时,他更加赞叹不已,忍不住又加了半只鸭,就着香浓的汤汁连吃了好几碗米饭:“第一次尝到这样的鸭肉做法,好吃不腻,根本停不下来。”

老王在品尝姜母鸭后,不禁连连感叹:“这该叫‘好吃鸭’。”“老王在中国” 图

敢吃道地的“陌生”食物,是融入一座城最快的方式。从‘海里见’的海洋味到姜母鸭的陆地香,泉州用味道向老王讲述了一场山海相遇的故事。

刺桐之城将持续盛放

将视角从街市拉向世界地图会发现,泉州与伊拉克的山海相遇,要更早一些。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宋元时期就与包括伊拉克在内的阿拉伯国家有着密切往来。

彼时阿拉伯商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见到满城灿若红霞的刺桐,便以“刺桐之城”赞誉泉州,这一美名逐渐传遍世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等名人都曾在他们的著作中记载了泉州的这一别称。

泉州盛开的刺桐花。视觉中国 图

而在老王看来,这座城市更像“一朵即将盛放的花”,毕竟一座敢用千年眼光做事的城,怎么可能不绽放。

“这座城市能够容纳他人,并且将他人的优点展示出来,一直在不断改进。”老王说,泉州从古至今都是一座有格局、能包容的城市,“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泉州未来的发展会更好”。

正如老王所说,包容与格局是泉州与生俱来的气质,而美食便是泉州最柔软的包容。河南烩面与姜母鸭共享一条街,咖啡店的隔壁是卖土笋冻的推车……用老王的话说,这里从不拒绝外来滋味。

老王表示,在泉州的时间有限,自己都是尽可能地用美食展现泉州文化。但在品尝美食之余,他也抽出时间去开元寺、洛阳桥、海交馆、月亮湾等当地名胜参观游览。

在洛阳桥边,当地朋友告诉他,这座桥是北宋太守蔡襄带头建设的,当时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穷人家捐颗鸡蛋也算心意。

“从建一座桥到建一座城,靠的都是‘一起使劲’的团结,这样的故事应该被大家知道。”老王告诉记者,在洛阳桥,他知道了什么是团结、坚持和力量;在海交馆,他知道了什么是多元文化并存的开放与包容。这座城没有太多华丽的标签,却用古桥里的故事、烟火里的滋味,让人忍不住想再来一次 。

老王在海交馆参观。 泉州文旅 图

“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时间到泉州好好地转一转、看一看。”老王表示,因为时间关系,他没能走遍泉州,但对于下一次的泉州行,他已经有了想法——到‌蟳埔簪花,到永春体验白鹤拳,到南少林看一场演武。

因为老王的真诚与自带的话题度,此次泉州行还令他收获了“‘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国际旅游推荐官”称号。他表示,第一次来到泉州,这座闽南古城的文化与美食让他欣喜,“希望能通过自己的镜头与叙述,捕捉泉州与众不同的魅力,将真实动人的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老王收获了“‘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国际旅游推荐官”称号。泉州文旅 图

老王的故事只是泉州吸引国际游客的一个缩影。

“依托过境免签等政策,泉州持续发力国际传播工作,不仅通过图文、短视频等形式,多角度展示泉州的世界遗产风貌、非遗文化、民俗风情与旅游资源,还将依托2025丝绸之路旅游联盟年会、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国际文创大赛等国际性活动,进一步扩大城市国际知名度与吸引力。”泉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拥有22处世界文化遗产点的“世遗之城”,泉州入境旅游市场迎来强劲增长。

据泉州市文旅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同比增长95.5%;全市入境游客旅游花费同比增长83.3%。

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泉州正成为许多海外博主、国际旅居者、华裔华人族群心中“来了就不想走”的目的地。他们用脚步丈量街巷,用味觉感受风情,也用镜头与文字向世界讲述“泉州故事”。

在他们的视角下,刺桐花开又一季,古港新城的故事,永远讲不完。

海报设计 郑达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