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全球多元文明视野下的妇女和性别史研究

近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上海市妇女干部学校、《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全球多元文明视野下的女性地位变迁和性别平等”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上海师范大学校长陈恒教授、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张永英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郭小凌教授、上海市妇女干部学校校长陆海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编辑常绍民编审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妇女与性别史研究》主编、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裔昭印教授主持。

研讨会开幕式

全球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女性和女性主义

与会学者立足宏观的历史进程,探讨如何从文明交流融合的多元视角出发,推动中国妇女与性别史研究视角上与深度上的拓展。美国罗文大学教授王晴佳提出,妇女与性别史挑战了传统史学的宏大叙事,解构了宏大叙事的普适性,引入多元时间性与具身体验的视角,倡导并实践微观史、口述史等非线性叙事形式,从而深刻改造了人们理解过去的方式。《山西师大学报》编审畅引婷以杜芳琴的华夏族父权制理论为中心,认为妇女史研究应深入探讨性别机制的运行规律和行进轨迹。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建党和博士生张月雅从全球南方视角出发,考察了妇女发展议题的生成、演变及其知识生产,认为南方国家妇女参与发展的实践呈现差异化的特质,其知识精英在挑战西方认识论霸权、探索本土化方案中发挥关键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海利阐述了古埃及情诗在新王国后期拉美西斯时代兴起的状况与原因,认为情诗的出现是古埃及社会男女两性地位较为平等的证明。裔昭印教授从古典作家对阿玛宗神话的建构与解读入手,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希腊知识精英妇女观与蛮族观的变化与差异,指出古希腊人的他者观念既有两元对立的思维特征,同时也具有多元复杂性。

美国罗文大学教授王晴佳

《山西师大学报》编审畅引婷

上海科技大学副教授陈茂华对20世纪美国女性和性别史学加以批判性反思,认为历史正义是这一时期女性和性别史学的核心伦理诉求,也是历史学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杨力分析了上野千鹤子对战后史学的影响,认为她继承“民众史”精神,关注女性群体,推动了妇女史的发展,也倡导历史书写的多元叙述,借此实现从妇女史向性别史的转向。上海行政学院讲师李瑞璞指出,20世纪30年代董家遵的妇女史书写体现了中国本土妇女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转向。北华大学讲师辇宏晔从权力结构的视野考察了印度女性史学的历时性演进。山东师范大学讲师杨凡立足阶层视角,比较了荷马和赫西俄德作品中的厌女话语,强调厌女话语的阶层分化,认为底层男性基于阶层焦虑而产生维护男性自尊的社会心理。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黄嘉怡考察了20世纪初美国女性史学的奠基者玛丽·比尔德的女性史观念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王悦从四个方面梳理了近30年来新帝国史中的性别叙事和性别话语。

女性的政治参与和法律地位

历史上,女性以不同的角色活跃于政治领域之中,在政治生活和国家建构过程中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邱静从社会性别视角重新审视柏拉图的政治思想,认为共同体由两性构成,因此应避免仅从单一性别立场出发去设计面向所有性别、影响所有性别的共同体制度。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宋青红剖析了抗战时期新四军教导队如何从军事、政治和性别气质着手改造女兵。黑河学院研究员孙丽红回顾了苏联女性在卫国战争期间的重要贡献。上海师范大学讲师鲁迪秋考察了美国建国者的家庭观念及其对早期美利坚国家构建的重要意义。重庆师范大学讲师辜雅认为,克利普斯夫人对战后中国的访问帮助英国人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对英国战后对华决策产生了影响。上海大学讲师林威杰聚焦计梅真与“邮电案”,探讨了战后在台湾遭受国民党迫害的女性革命者的革命精神。内蒙古大学讲师王琛分析了古代安条克建城神话叙事中的女性元素,揭示其在塑造城市文化特征以及构建统治合法性中的作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教师王艺霏考察了抗战时期上海女学生参与抗战的经历。

女性的工作、劳动与财产

中外女性普遍参与家庭与生产劳动。与会学者高度重视历史上女性不同类型的劳动,以及女性的经济角色与权益。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郭海文与博士生米佳鑫认为,中国古代女性通过做家务对家庭这一“微环境”造成深刻影响。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程郁借助图像材料,考察了宋代行医贩药的女性。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谢芝芹考察了古希腊与先秦女性管理家庭奴隶的历史,并分析了两个社会女性财产权利的区别。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郭睿君关注徽州契约文书中女性签押的嬗变及其社会影响。长沙理工大学讲师姚二涛阐释了1957年中国社会围绕家务劳动与妇女解放关系的讨论的由来与应对。浙江万里学院讲师周海燕思考了新就业形态下青年女性工作-家庭关系的张力与重构。新疆大学副教授张敏琪等聚焦于零工经济对资本主义父权制的强化作用,探讨零工经济对妇女经济独立的限制和挤压。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生李海莉等分析了数智时代制造业女职工发展的新业态。

女性与婚姻、生育、家庭

从古至今,家庭、婚姻一直是女性生活的重要部分。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瑾等考察了尼罗河水尺的生育象征与古埃及女性的地位。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志军聚焦明清时代的“惜嫁溺女”问题,认为这一时期的知识精英以社会教化和改良风俗的方式延续着削减女性财产继承权的传统。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刘畅阐释了五四知识精英如何通过翻译、讨论,塑造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独身主义。这种较为激进的婚姻理念成为“文明进步”的象征,也和当时的社会议题结合完成本地化改造。黑龙江省妇女研究所副教授潘东伟探讨了中国婚姻与恋爱的历史演变。复旦大学博士后陶良琴以徽州乡绅汪福熙家书为例,认为近代中国乡绅家庭的夫妻互动关系出现了变化。山东大学博士生胡树玲认为传统宗法社会中的父职是复杂的,在生理父亲外,还包括父亲亲属网络内由多主体共担的制度化实践。复旦大学硕士生罗文沛认为,明代社会家训和女教都维护了父权制的权威,但女性仍通过妻、母等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性别权力。西北大学硕士生张心颜借助碑文、墓志,认为明代关中孀妇守节是基于“仁”的家庭伦理采取的主观行动。中山大学博士生赵紫梅揭示了五四新女性婚姻书写中的祛魅与再缚的辩证关系,认为她们困于新旧思潮夹缝,其觉醒存在局限。上海大学博士生赵煜分析了抗战期间华北根据地的新法接生工作,指出新法接生既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减少农妇的生育危险,还增强了农民对新政权的认同感。上海大学博士生王思琪考察了新中国初期上海的离婚问题,认为离婚问题不仅是个人情感问题,也从两性关系层面体现出当时社会改造的独特方式。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高尚探究了新中国早期山东农村从“家庭接生”到“产院分娩”的生育空间转换,认为这一过程展现了农村产院与女性社会身份、身体自主权和性别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新中国在平衡解放妇女劳动力和保护妇女权益之间的努力。上海大学硕士生徐嘉华分析了晚清男性日记中对妻妾的悼亡情感。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吕志斌认为,《家政论》中的妻子形象体现并服务于色诺芬的政治理想。暨南大学博士生马晓朵认为,纽约州离婚法变革有助于革新婚姻观念、重构两性关系和提升女性主体意识。安徽怀远县人大机关一级主任科员廖恒娥基于对安徽省怀远县的实践考察,提出家庭与妇女在乡村环境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女性的社会活动和交往

女性群体和个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交流,也是与会学者关注的焦点领域之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焦杰探究了汉唐女巫来源的变化,提出在家世传承和家庭造神外,妇女本身在成巫问题上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主体能动性。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姚春敏等利用明清碑刻,探究了当时女性宗教结社的发展模式、时间特征,以及女性结社中男性“在场”和女性独立使用姓名权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高红霞、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燕姣以上海普陀区为中心,考察了1960年代以来上海英模女性群体的结构和特征,指出这个群体在行业领域、教育程度上的明显变化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同步。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宋严萍从社会视域重新审视英国近代女性犯罪问题,指出受到当时女性观的影响,犯罪妇女遭到主流社会的厌弃,但之后人们认识到犯罪与社会密切相关,从而对犯罪妇女产生同情。山东大学教授邹翔从性别医学史的视角考察了现代护理工作奠基人南丁格尔的精神心理困境,分析了她的精神障碍反映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中上层女性精神心理问题的社会根源。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曹士云探究了北京基层社会基础群体对北京世妇会的知晓与认同。江苏理工学院讲师许姗姗回顾了近代英国历史上女性期刊发展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内容变迁,认为女性期刊深刻重塑了英国女性的自我认知、知识体系和社会空间。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傅瀛天认为,罗马帝国时期女学者希帕提娅与亚历山大里亚教会的冲突展现了当时宗教冲突的复杂性和必然性。

中国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的新动态

总体而言,本次学术研讨会清晰地呈现了我国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革新和变化。与会学者既充分展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放眼多元文明交流的广阔视角,又具有立足中国本土的鲜明学术自觉,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的发展。

首先,研究内容进一步丰富。除了政治、家庭、婚姻等妇女史传统课题外,学者还关注女性身体、女性神话、女性的感官、性别关系等新的研究对象。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何科探析了“欧化”女高跟鞋在近代中国的流行与引发的冲突。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生靳胜昔聚焦于民国期间女性“裸足”现象。他们都认为女性的身体与政治、道德、卫生话语关联在一起。河南大学博士生成雅昕考察了中国古代的流民图像,指出这是经过政治、文化和伦理处理的视觉叙事,女性身体在流民图像中成为被高度规训的符号,用来强化统治的合法性和道德教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英桃

其次,研究视角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与会学者站在文明交流、互鉴与融合的宏观高度,以性别关系为路径考察女性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英桃梳理了北京世妇会召开30年来全球性别平等取得的进展及其面临的挑战。上海大学教授刘长林和硕士生张户晓围绕黎元洪遗妾再婚一案,指出妇女解放理念虽在当时广泛传播,但实际上性别结构并未同步得到重塑,认为真正的解放应是女性经验的内在成长和社会变革彼此呼应。中央党校博士生张文锦聚焦土地改革时期甘肃省妇女解放工作及其面临的困境。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孙垚鑫认为辽朝契丹女性名字的汉化体现出族群认同和政治策略的调适。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王琪认为,隋唐时期胡汉通婚的家庭夫妻关系体现出文化融合的影响。青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吴雅楠从日常生活、法律制度、宗教神祇等角度综合探讨了西藏吐蕃时期的女性地位。西北大学硕士生田浩楠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西文献对女人国的描写,认为中国记载的女人国与希腊亚马逊女战士叙事存在跨文化共性,都是层累建构的记忆想象。

最后,学科交叉研究广泛展开。与会学者发掘了情感、疼痛、记忆和知识生产等受新文化史影响的课题,进一步推动跨学科方法在妇女与性别史研究方面的应用。中山大学副教授曹鸿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的性别知识生产、性别观念的变动与实践,提出谁来决定性别、如何划分性别与社会思潮、政治权力相关联。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汪丽红从疼痛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中世纪盛期圣妇神秘体验中的疼痛问题,认为圣妇在疼和苦中完成了主体性建构。圣妇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世纪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绍兴大学副教授林存秀探究了写作中的羞耻政治和父权语法,倡导伦理文献写作以让写作重新成为女性自救的方式。上海大学硕士生赵思媛从情感史的视角考察了明清时期女性自杀案件,指出自杀是女性对社会情感规训的主动性回应,体现了贞洁伦理、家庭权力和司法系统之间的互动。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议题广泛,参会学者涵盖多个学科与领域,生动彰显了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的跨学科特点,充分展现了中国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的蓬勃生机与强劲活力。裔昭印教授在大会总结中提出以下四点建议:其一,立足全球视野与中国本土实践,着力推进包括妇女史理论在内的学术理论创新,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探索中国式妇女解放道路提供支撑;其二,持续深化跨学科研究,摒弃东方与西方、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简单认知,从多元维度拓展妇女与性别史的研究视野;其三,数字时代的来临为当代女性发展与妇女性别史研究带来双重影响,既实现了数字技术的赋能增效,也加剧了部分领域的性别不平等,研究者需主动做好应对准备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其四,妇女性别史研究者应秉持强烈的现实关怀,推动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突出问题,充分借鉴历史经验,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及各地区性别平等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与会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