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未来20年最具颠覆性的科学变革是什么?听听潘建伟、薛其坤、施一公、卢煜明等院士校长们的回答

7月8日,在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上,施一公、潘建伟、薛其坤等一批院士校长预测了未来科学发展趋势,并寄语青年。

对于未来20年最具颠覆性的科学变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认为,向自然界学习发展出了目前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即量子力学;向大脑学习,目前得到了最好的结果,即人工智能。而未来20年重塑文明的方向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的答案是受控核聚变,这将永久性改变人类能源问题,支撑未来任何一次工业革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李政道讲席教授丁洪认为,通用量子计算机是未来20年最具颠覆性的科学变革,因为半导体是传奇的未来,人工智能是生机勃勃的现在,量子计算是不可避免的未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主任陈仙辉表示,支撑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医学技术发展的关键是材料,下一代核心关键材料的突破将是未来20年最具颠覆性的科学变革。

如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推荐一个未来50年最具突破潜力的方向,科学家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薛其坤和陈仙辉都推荐了室温超导。薛其坤表示,利用室温超导可以便捷制出最强大的磁体,支撑受控核聚变和量子计算机的发展。陈仙辉认为,如果未来室温超导成为现实,那么使用室温超导体的超导量子计算芯片就不存在功耗问题,受控核聚变就显得不再重要。

“我们希望建一个Alpha Einstein(爱因斯坦),造出最强的物理学家。”丁洪认为,未来50年最具突破潜力的方向是AI for Science。

“我推荐的还是跟我的经验是一样的,选择你最喜欢的、最吸引你的方向。只有你喜欢的方向,才能坚持下去。”潘建伟表示,青年科学家要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合作,碰撞出火花。

对于科学家的未来期望,薛其坤表示,自然界非常神奇,摆在科学家面前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事物,年轻人要热爱科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表示,科学体系的基础是物理学,物理学训练的是思维方法。为了更好面对未来,应该扎实学习物理学,并触类旁通,学习其他的未来科学。

陈仙辉认为,物理、数学、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青年科学家要立足于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学科交叉,坚持内心的科学问题,树立批判性思维,在交叉背景中脱颖而出。

当前,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两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兼具医学临床经验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医生科学家”人才存在显著缺口。著名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表示,“对全世界来说,医生科学家人才是不够的,未来应该在这方面培育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表示,当前,AI加速迭代演进,深入课堂和研究一线。AlphaFold蛋白结构预测突破,使得人类可以从三维结构出发,倒推发现新的细胞生物学现象、新的疾病发生机理、新的遗传学规律。AI颠覆了以前从粗到细、从远到近的研究方式,打开了人类的想象。

基于这样的变革,施一公呼吁,学生之间、PI(科研项目或实验室负责人)之间要多合作,推动跨学科交流,打开思维,善用AI作为科研辅助工具。学生要打好基础,学会最基本的科学逻辑,凭借批判性思维和良好的基础研究训练,做好基本功,总可以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