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吊牌越做越大,要用诚信终结恶性循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购的衣服上的吊牌越做越大了,有的吊牌甚至大到A4纸大小,赫然写着“拆除不退不换”,严重影响穿着的视觉效果。原来,一些厂家为了防范用户滥用7天无理由退换规则,恶意穿着、旅游、表演、拍照之后再退货,才想出了这一招。

吊牌越做越大,似乎成了“以毒攻毒”的恶性循环,手机两头彼此充满着不信任和提防。吊牌越来越大背后是,舆论场的戾气和对立。

我国《电子商务法》规定的“7天无理由退货”,是基于中国发达的电商交易环境、消费者习惯,对销售、消费双方做出的法律利益平衡,旨在以“无理由退货”的兜底性保障促进放心消费,做大做强中国的电商产业。

但是,如今一些网上销售的产品品类,退换频率畸高,沦为部分消费者以法律的名义故意薅羊毛:“7天无理由退换”变成了理不直而气壮的“7天无理由试穿”,穿完之后,将弄脏的衣服,退回商家。有一些学校的集体活动所需的演出服,也如法炮制,集体订购之后再集体退货,让商家欲哭无泪。

结果,无理由退货的薅羊毛和越做越大的标签,成了升级的博弈,又因为自媒体的放大、极化效应,变异为“性别撕裂”,结果将矛头和流量的怒火倾泻向了女性用户。一些女消费者就遭遇到了无妄之灾,如吉林一女士因为背包和滑雪服上带有寻找失踪儿童寻亲公益等卡片,被网友嘲讽为“吊牌姐”,遭受了网暴。

撕裂、对立乃至网暴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在服饰的网购环节中强化落实诚信原则。诚信原则是一切民事行为的“黄金法则”,能够依法保障民事行为的可预期性、稳定性。放任具体的电商和具体的个人“无底线”博弈,并不能产生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这就需要强有力的外部制度约束。

首先,平台要发挥倡导、引导的职能,制订更合理公平的交易规则。就像之前平台纷纷限制“无理由退款”那样,要拿出更切实的措施保障服饰商家的权益,比如,可以针对频繁退回服饰的消费者,实施信用标注;在具体的申诉个案中,倾听商家的合理诉求;利用大数据技术,鼓励商家通过提升商品展示的真实性、优化尺码推荐算法。商家只需承担合理的交易风险,但不能承担“人性贪婪”的风险、滥用规则的风险。

其次,社会层面上要强化诚信教育,特别是一些“重灾区”学校,要对学生强化教育,更要防止借集体活动统一着装的名义默许、怂恿学生去薅羊毛。教育部门也必须跟进相关投诉的处理,在学校评优、评先进的活动当中予以考量,从源头遏制不良风气。

此外,司法机关在具体的案件审判过程当中,市场监管部门在具体的消费指引中,要明确表达对恶意滥用退货规则者的否定态度、弘扬诚信精神,帮助受损害商家维权。

吊牌的“膨胀”是表象,信任的流失才是病因。吊牌越做越大、指责谩骂乃至搞性别攻击,不是解决之路。吊牌不能沦为信任崩塌的见证,要用诚信教育、制度规范构建有序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