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饿了么、美团、京东被监管约谈,意味着什么?

《科创板日报》7 月 19 日讯(记者 徐赐豪),当下,即时零售补贴大战,正将中国电商行业推至新节点。

今年初,刘强东与京东以补贴为切入口,杀入外卖、即时零售市场,让沉寂已久的外卖市场风云再起。随后,美团、阿里纷纷宣布将百亿级别的资金与资源投入到即时零售赛道。

但靠补贴堆砌出的繁荣注定是 " 海市蜃楼 "。

7 月 18 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共同构建消费者、商家、外卖骑手和平台企业等多方共赢的良好生态,促进餐饮服务行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平台开始反思

7 月以来,外卖平台的高额补贴在短期内成效显著:大量消费者被低价吸引,纷纷涌入平台消费,促使订单量急剧攀升;商家也看中平台带来的巨大流量,期望借助补贴期间的销量提升,扩大品牌影响力。

但靠补贴堆砌出的繁荣,直接后果是市场价格体系的扭曲;同时,商家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河南焦作一螺蛳粉加盟店老板此前就向《科创板日报》向记者展示的一笔偏远订单显示,参加活动后商家优惠金额达 11.82 元,减去各项支出、技术服务费和商家配送费,到手毛利仅 0.49 元。

外卖市场的规模和利润空间有限。去年,外卖行业总计 300 亿利润。与此同时,外卖行业容纳了更多的商户和骑手等就业群体,多方利益冲突下,使得外卖行业的质疑声越来越多。

近日,高盛在一篇研报中分析称,阿里巴巴、京东和美团在外卖 / 闪购领域的竞争强度已经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其估测仅 6 月份所在季度,三家企业的总投资就达到了 250 亿元 /30 亿美元。

实际上,受补贴大战影响,虽然部分奶茶企业的股价表现较好,但近期阿里、京东、美团的股价却一直疲软。

外卖商业模式的脆弱性,也让外卖平台开始反思。

" ‘最终耗光三家现金’的现象不会发生 "。但美团核心本地商业板块 CEO 王莆中在谈及 7 月 12 日美团达到 1.5 亿日单量高峰时直言," 再猛烈的商战,如果不能推动行业进步,甚至违背商业逻辑,那这个战场就没有赢家。"

王莆中认为,外卖模式确实存在利薄的特点,每一单的利润额一块多钱,这导致外卖网络上的几方利益——商户、骑手、平台、用户,四方需要找到一个巧妙的平衡点,大家才能互相满意,因此," 这种商业模式不能用太理想化或者太简单粗暴的方式 "。

目前来看,阿里、美团、京东都在补贴大战期间探索各自的即时零售新模式

从订单结构来看,淘宝闪购重点在于用巨大的线上流量反哺线下服务业,希望用高频外卖对于电商业务的驱动,已向全品类大幅拓展。

美团正式推出 " 浣熊食堂 ",主要以线下投资建设的集中式外卖厨房为基础,希望以品质胜出。

京东外卖则把注意力放在了外卖供应链上,也主动探索企业端业务,在近期推出的一站式政企用餐解决方案。

监管部门出手

面对外卖及即时零售领域愈演愈烈的补贴大战,市场监管总局及时出手,为狂热的补贴竞赛按下暂停键。

7 月 18 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等法律法规,强调 " 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 ",并首次提出构建 " 消费者、商家、骑手与平台多方共赢生态 " 的目标。

与此同时,北京电子商务协会发布《共建即时零售健康发展生态倡议书》,直指行业三大乱象:低价倾销、算法霸权与责任转嫁。倡议书明确要求企业杜绝 " 以排挤对手为目的的低于成本销售 ",禁止通过 " 复杂算法隐藏真实成本 ",并建立 " 常态化自查机制 " 保障消费者权益。

7 月 15 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也向全体会员及相关企业发出《关于规范即时零售市场秩序 联合抵制价格补贴 " 内卷式 " 竞争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书》,提出规范低价补贴竞争行为,抵制 " 内卷式 " 竞争,维护市场公平秩序。

外卖行业的百亿补贴大战,是各大平台在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后的 " 存量博弈 "。但历史经验表明,靠资本烧钱最终往往会一地鸡毛—— 2015 年网约车补贴大战、2019 年社区团购价格战,均以行业洗牌与监管介入告终。

当百亿补贴的烟火逐渐消散,中国即时零售行业正站在价值重估的临界点。监管层的定调、企业的反思与市场的觉醒,共同指向一个共识:唯有摒弃野蛮生长模式,构建商家、骑手、消费者与平台多方共赢的生态,才能避免 " 共输 " 结局。

这场补贴大战留下的,不应只是一地鸡毛,而应是行业进一步完善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