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三次长沙会战:烽火淬炼的抗战精神丰碑
夏日清晨,湖南长沙岳麓山清新湿润、绿意盎然。半山腰处,响鼓岭六角亭内,一块青石碑静静矗立,默默诉说着中国将士奋勇抗日的故事。碑前,安放着一束束白菊,传递着今人无声的致敬。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中南地区军事重镇长沙,见证了中日之间三次生死较量。三场长沙会战以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随着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引燃欧洲战争,远东战场的日军嗅到战机。日军加速侵华进程,妄图以武力迫使中国屈服。
“日军认为,占领湖南省会长沙,可扼两广之咽喉,控川黔之门户;另外,当时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为中国战场的主体,日军企图通过进攻长沙,达到消灭中国军队主力的目的。”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沙市文史专家梁小进说。
1939年9月中旬,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调集10万兵力,兵分三路进犯长沙。在日军的凌厉攻势下,湘北新墙河(今岳阳境内)防线上,国民革命军第52军胡春华营等英勇抗敌,阻滞日军攻势达72小时。面对日军毒气弹与炮火覆盖,守卫长沙的官兵在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指挥下,采取“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方针,诱敌深入,誓与长沙共存亡。后粮弹告罄的冈村宁次被迫下令撤退。
这场持续20多天的恶战,以歼敌2万余人、毁机70余架的辉煌战果,迫使日军退回原防地、恢复战前态势,取得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举国抗战士气为之大振。
随着国际战局的剧烈变动,日本的侵略步伐愈发急促。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为夺取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霸权,妄图尽快解决中国事变。当年9月,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几集结12万重兵,发动了对长沙更大规模的进攻。由于第九战区对日军进攻规模估计不足,指导失误,致使日军一度攻占长沙,并追击到株洲。中国军队在接连失利的情况下顽强抵抗,最终再次将残敌赶回至新墙河以北。
日本的野心仍未收敛。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牵制中国军队增援、摧毁第九战区战斗力,日军发动了对长沙的第三次进攻。在这次会战中,薛岳使用独创的“天炉战法”,利用地理优势,组织网形阵地分段消耗敌军有生力量。
12月下旬,日军兵分八路,强渡新墙河,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58军顽强阻击。1942年元旦,日军先头部队抵达长沙南郊,准备一举攻占长沙。国民革命军第10军军长李玉堂率领全体官兵立下“死则以长沙为坟墓”誓言,与岳麓山重炮火力配合顽强死守。至1月4日,日军伤亡惨重,中国军队全线反击,最终歼敌5万余。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美、英等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接连失利的形势下,盟军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这次会战的胜利,对保卫湖南及西南大后方安全、稳定全国战局起到重要作用。”长沙市档案馆馆长李建勋说。
三湘大地上,广大长沙民众与前方将士心脉相连、同仇敌忾。大战在即,在中共长沙地方党组织发动下,乡亲们配合第九战区作战要求,将田地变为阻碍敌寇的沟壑,肩扛手推把重要物资运送上山,不留给敌军一粮一弹。炮声响起时,长沙民众积极为我军当向导,自发成立运输队、担架队、救护队,协同军队英勇杀敌。
据《湖南抗日战争史》统计,三次长沙会战共歼灭日军11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战马和船艇。“三次长沙会战,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从白发老者到热血少年,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保家卫国,誓死捍卫民族尊严,诠释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梁小进说。
28岁的讲解员陈琴已在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工作六年。长沙会战碑前,上千次的讲解中,她见过退伍老兵抚碑忆往昔,听过孩子们的好奇追问。陈琴说:“抗日先烈们用热血和生命书写的历史,在一次次的倾听与传承中愈发清晰。三次长沙会战烽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如同丰碑,将永远矗立在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