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国真要推翻马杜罗政权,结局可能是外交内政“双输”

据央视新闻23日报道,多名美国官员近日表示,美国准备在未来几天启动与委内瑞拉有关的新一轮行动。有美国官员称,正在考虑中的选项包括尝试推翻马杜罗政权。而据知情人士消息,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丹·凯恩将赴加勒比地区视察在当地的美军,预期将与驻当地美军的指挥官商议美军在加勒比海上行动。

近期,美国持续向南加勒比海域增派兵力,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区的紧张态势。目前,美军在该地区部署的总兵力已达1.5万,约占美国海军总兵力的15%。当地时间11月13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宣布启动“南方之矛”行动(Southern Spear),以“打击毒品贩运和武装团伙”为名,进一步在加勒比海营造出剑拔弩张的氛围。

需要指出的是,一旦美国以此为跳板对委内瑞拉动武,将注定陷入战略双输的困境。一方面,战争成本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即便美军凭借压倒性优势在初期取得战术胜利,随后也很可能陷入长期治安战的泥潭。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仅为地缘政治博弈而承担巨额战争开支与经济负担,其合理性正受到日益广泛的质疑。另一方面,美国的强硬政策存在明显的失效风险。过去二十五年间,特别是近期美国对委政策表明,外部“极限施压”不仅未能促成委内瑞拉政权崩溃,反而增强其生存韧性与适应能力。若继续沿用这套已被证明失败的“政权更迭”策略,美国不仅难以达成预期目标,反倒可能因其在美洲的外交挫败,从而削弱其国内政治凝聚力。

高压之下,和平对话的渠道依然存在

特朗普政府正通过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威慑等多重手段,不断压缩马杜罗政府的战略回旋空间。与第一任期相比,本届美国政府的施压方式更为直接且更具实质性。除了海空兵力集结外,美方还将被指控由马杜罗掌控的“太阳卡特尔”贩毒网络列为恐怖组织,为潜在干预构建法理依据。

在这种高压态势下,外界普遍认为美国对委干预可能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对军事设施实施有限导弹或无人机打击;二是出动特种部队突袭抓捕马杜罗或其他高官;三是效仿1989年巴拿马模式发动全面地面入侵。

从现实条件和成本收益来看,在全面战争代价过高的情况下,美国更可能优先选择类似今年6月对伊朗实施的空中定点打击模式。然而,该路径在实现战略目标方面的可行性有限。从理论上看,空袭旨在通过“斩首”或切断指挥链条来引发内部变局。但历史经验表明,美国从未仅靠空中力量成功推翻他国政府,反而会掀起对象国内早已难以压制的民族主义运动。此外,在公开军事行动前,美国很可能先通过网络攻击、舆论战和信息战削弱委内瑞拉的防御能力。特朗普已批准中情局在委境内实施秘密行动的消息,进一步印证了外界对此的预判。

特朗普公开表示愿与马杜罗对话,“可以谈一谈,看会出现什么结果”。而马杜罗方面据称也在积极寻求与美国私下沟通,争取“体面过渡”的机会。多家西方媒体报道,过去几年美委曾在第三国斡旋下多次秘密接触。2025年10月,马杜罗政府通过卡塔尔向美国传递信息,表示愿在能源与资源领域作出实质性让步,包括向美国企业开放石油与黄金项目,调整出口结构使部分石油出口从中国转向美国。同时,马杜罗还释放信号,愿意削减与伊朗、俄罗斯等国的能源合作,以换取美国在制裁和安全保障方面的让步。这表明,尽管承受巨大压力,马杜罗政府并未放弃地缘政治妥协的可能。

从战略全局审视,特朗普并不希望美国再度深陷一场难以抽身的战争。对委发动地面攻势既与其谋求“和平领袖”形象、渴望国际奖励(包括诺贝尔和平奖)的设想相冲突,也与其屡次强调要避免长期海外军事纠缠的表态不符。对他而言,若能通过高压政策在不大规模用兵的前提下迫使马杜罗在禁毒合作、移民管控及能源分配等方面作出让步,为美国企业争取更多石油利益,可使其对内宣称“以更低成本取得更大收益”,对外证明其推行的“唐罗主义”(Donroe Doctrine)策略取得重大突破。

“唐罗主义”是特朗普对拉政策的战略基石

特朗普今年再度入主白宫后,明显收缩全球布局,将战略重心重新转向西半球,这一走向被《纽约邮报》概括为“唐罗主义”。尽管他尚未就第二任期美洲政策发表系统讲话,但今年1月白宫发布的总统指令明确重申“美国外交政策应捍卫核心利益,始终将美国与美国公民利益置于首位”。在这一思路下,“唐罗主义”正逐步成形。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美洲项目主任瑞安·伯格指出,特朗普的目标是使美国成为“西半球无可争议的首要强国”。今年以来的一系列动作,从要求“收回”巴拿马运河、以禁毒不力为由对墨西哥加征关税,到公开声援盟友博索纳罗并对巴西施加贸易压力,再到在加勒比海发起大规模禁毒行动,特朗普对拉美政策的轮廓已日渐清晰。

在具体操作层面,美国对拉美左翼与右翼政府采取明显差异化的策略。一方面,对被贴上“专制”“不民主”标签的左翼政权极限施压,通过制裁、政治孤立和军事威慑等手段,迫使其作出政治让步或实现权力更迭;另一方面,对意识形态上更为接近、在外交与安全上更依附美国的右翼政府,则通过安全合作、经贸优惠和外交背书予以扶持,力图将其打造为地区“稳定伙伴”。在此基础上,美国在基础设施、能源与科技等关键领域加紧遏制域外大国,配合与“价值观相符”国家的结盟布局,谋求重塑拉美地区秩序、巩固自身主导地位。这种差别化政策加剧了拉美内部的政治撕裂,各国政府反应不一,而民众对美国的总体印象则趋于更加负面。

美国注定面临“双输”局面

纵观全局,特朗普政府对委内瑞拉的战略始终带有明显的模糊色彩。一方面,美国明确希望马杜罗下台,并不断渲染武力选项、展示海军力量;另一方面,却尚未采取包括军事打击在内的实质性行动来推动这一目标落地。若美国最终默认马杜罗继续执政,真正的受益者将是马杜罗本人,这不仅削弱美国在西半球的威信,还将使盟友对美国在美洲的地位产生怀疑。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推翻马杜罗政权固然符合切断域外大国(如俄罗斯、伊朗)渗透、遏制毒品与难民潮的战略诉求,但一旦陷入本欲规避的海外军事干预,美国将面临不可控的后果。即便美国最终选择动武,并在短期内实现了推翻马杜罗的目标,从长远看也极有可能只是一场代价高昂的“惨胜”,难言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首先,政权更迭并不意味着委内瑞拉会自动向美国靠拢。如果军方某个强势派系认为马杜罗已成累赘而选择“自我清洗”,他们未必会把权力交给今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玛丽亚·科里纳·马查多等强硬反对派,反而更可能扶植一个同样符合自身利益的新政权,在形式上完成过渡选举,却在实质上延续旧有政治模式。

其次,如果马杜罗垮台,可能在短期内壮大各类非国家武装力量。这些组织本就对政权更迭后的权力重组虎视眈眈,委内瑞拉极易陷入权力真空引发的内乱。外力推动的政权更迭不仅难以促成稳定的新委内瑞拉,反而可能使该国陷入更持久、更复杂的安全困境。正如拜登政府前拉美事务高级顾问胡安·冈萨雷斯所预警,委内瑞拉极易滑向旷日持久的“低强度战争”,变得像哥伦比亚或墨西哥那样,充斥着暴力冲突而缺乏稳定治理。

最后,干预行动本身易遭遇战术层面的失败,从而使委局势进一步恶化。特朗普此前多次尝试撼动马杜罗政权,但均无功而返。2019年,反对派发动军事起义失败;同年,美国承认胡安·瓜伊多为“临时总统”,寄望通过街头动员引发“民众起义”,但在军队拒绝倒戈后难以为继;2020年5月,美国策划的‌“吉迪恩行动”(Gideon Operation)被委内瑞拉挫败。这些案例不仅让人联想到古巴“猪湾事件”式的外交灾难,更证明在缺乏内部反对势力支持的情况下,外部强加的政权更迭只会恶化双边关系,并为对手提供政治动员的借口。

因此,美国在委内瑞拉沿海的军事集结,其最大的战术价值或许恰恰在于它所制造的“不确定性”。特朗普通过极限施压单方面提升政治冲突的风险等级,不仅使马杜罗政府面临生存威胁,也使高度依赖外部支持的反对派处于悬崖边缘。

从“南方之矛”行动构想来看,美国试图凭借错位海空优势,形成一种低成本、高度可控的军事威慑,既用以震慑所谓“毒品恐怖分子”,也为对委动武乃至政权更迭保留选项。然而,现实远比美国战略设计的复杂,频繁空袭可疑目标与大规模海空力量前沿部署将不断提高双方误判的风险,却难以动摇委国内的政治结构。

对特朗普政府而言,该行动既是对内展示强硬姿态的政治工具,也是“唐罗主义”在西半球的一次高风险实验。若止步于威慑与谈判,或可在禁毒、移民及能源议题上换取筹码;一旦轻率跨过战争门槛,美国极可能陷入军事与政治的双重消耗——既难以根本改变委内瑞拉局势,也难以向国内外解释高昂成本与有限收益之间的现实落差。对拉美及更广泛的全球南方而言,这场围绕“南方之矛”的博弈,正成为审视美国在地区安全治理结构中角色与信誉的镜子,也为在大国地缘竞争背景下如何维护自身安全与发展留下一道长期命题。

(李俊霖,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