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无课不得滞留宿舍?学生不是统一框定的“标准件”

大学理应是充满各种可能的,是允许学生在不同场景和不同方向探索人生丰富可能性的“试炼场”,而非用统一标尺框定所有行为的“标准件车间”。

近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一项“学生无课时不得滞留宿舍”的管理规定,掀起了高校管理边界的讨论。校方工作人员回应称,大一学生即使没课也不能回宿舍,大二、大三学生可以在8:40后返回。网传视频显示,雨天里,不少学生撑着雨伞在校园内无处可去,更有学生索性搬来凳子在室外就座。

这项管理规定引发热议后,该校发布公告表示,相关举措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不够合理、人性化的问题,学校决定暂停早锻炼与出宿舍挂钩等相关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锻炼方式与时间。

学校要求学生在无课时不得滞留宿舍,有着看上去美好的初衷——由于担心学生在宿舍里滋生懒散风气,因而干脆不允许学生滞留宿舍,从而督促学生投入学习和锻炼。

然而,即便采取了上述“一刀切”的管理方式,结果恐怕还是事与愿违。正如有学生发现,很多同学离开宿舍后并没有学习、锻炼,而是换了个地方玩手机。看似强有力的管理,却引向了形式主义的结果。

要追问的是,就算学校进一步出台配套措施,比如采取严格的签到制度,确保学生在教室里或运动场上进行学习和锻炼,其结果就真的能如学校所愿吗?答案恐怕依然是否定的。

强制签到或许能让教室里坐满学生,却无法保证他们的思绪停留在书本上;运动场的人数增加了,也未必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心不在焉的“打卡式学习”“打卡式锻炼”,用外在的约束取代内在的驱动,不仅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大学生已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他们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基本的规划意识,学校的管理更应立足于“引导”而非“控制”。宿舍本就兼具休息、学习、社交等多重功能,有的学生或许习惯在安静的宿舍里研读专业书籍,有的学生可能需要利用无课时间补觉以恢复精力,还有的学生可能要在宿舍完成小组作业。

学校担心学生滋生懒散风气,与其禁止滞留宿舍,不如着力完善校园公共服务体系。比如,优化图书馆、自习室的座位布局与开放时间;丰富运动场馆的项目供给;开设多样化的体育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让校园里有足够多“值得去”的地方,学生自然会形成主动走出宿舍的动力。

即便是对于自律性较差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加强过程性评价,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成长档案,并针对性地提供学业辅导、时间管理技巧培训等支持,实时跟踪其学习进度。通过“精准滴灌”的管理,既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远比简单粗暴地“禁止滞留”更能激发其自律意识。

该校暂停相关不合理要求的决定,无疑是对管理理念的一次及时纠偏。但此次争议更值得所有高校反思:管理的边界究竟在哪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主自律的个体,还是打造被动服从的机器?

答案显而易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管理措施必须在规范秩序与尊重个性之间找到平衡。大学理应是充满各种可能的,是允许学生在不同场景和不同方向探索人生丰富可能性的“试炼场”,而非用统一标尺框定所有行为的“标准件车间”。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校园才能成为滋养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沃土,而非束缚个性的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