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最高气温44℃,晚上最低33℃,河南下周“复刻”乾隆八年极端高温

昨天(12 日)中午,许多河南朋友点开手机天气软件时,目光可能都被一个数字牢牢吸引—— 15 日,省会郑州的预报气温赫然显示着:44 ℃。

这并非危言耸听。据河南气象台预报,从 12 日开始,我省的气温就已经踏上了攀升之路。根据省气象台的最新预报,今天(13 日),除了南部局部有阵雨或雷阵雨外,我省大部地区都将被晴热掌控,一场极端高温天气正蓄势待发。

但这仅仅是序曲。真正的 " 烤 " 验将在下周一到周三(14 日至 16 日)达到鼎盛。届时,省会郑州的最高气温或将冲击惊人的 44 ℃,就连夜间的最低气温也可能高达 33 ℃,暑热将贯穿一整天。

44 ℃,这个数字在气象史上极为罕见。在历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极端高温之一,就发生在 280 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间。

据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乾隆八年京畿地区应急体系初探》考证,那是在乾隆八年,也就是公元 1743 年的夏天。当时,华北地区遭遇了一场历史罕见的酷热。天津镇总兵官在给乾隆皇帝的奏折里写道:" 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 ……" 意思是说,天气热得土地和石头都像要被烤焦了一样,船上桅杆顶端的金属装饰都仿佛融化流淌了。这虽然是文学化的描述,但足以想见当时热浪的恐怖。

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的普查,乾隆八年(1743 年)的夏天,是明代以后酷热记载最多的年份,其影响范围、炎热程度和危害之深,堪称历史之最。当时的官方史书《清高宗实录》也留下了 " 溽暑炎蒸,甚于往岁 "(意为湿热的程度远超往年)的记载。

更有力的证据,来自一位当时身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宋君荣。在他寄往巴黎科学院同事的信件里,他惊呼:" 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这样的高温。"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用温度计在当年 7 月 25 日测得了一个数值,经后人换算,正是摄氏 44.4 ℃。

宋君荣关于 1743 年北京酷热记述片段

历史的酷热令人心惊,而眼前的 " 烤 " 验同样严峻。省气象和疾控部门已联合发布高温健康风险提示,提醒公众,未来一周将是今年入夏以来最难熬的时期。

关于极端高温对生活各方面带来的影响,人工智能大模型 Deepseek 也表示," 这是一个极其炎热、危险的高温预警信号 ",并作出各方预警:

大河报 · 豫视频提醒大家,请务必合理安排作息,尽量避开上午 10 点到下午 4 点这段气温最高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尤其要关注家中的老人、孩子和孕妇等身体较为敏感的人群,保证充足饮水,谨防中暑。所有户外作业人员,务必做好万全的防暑降温措施。

————————————

来 源:大河报 · 豫视频记者 张阳

编 辑:王利红

校 对:王 红

值班主任:钟玉芹

审 核:施一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