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让一个故事不朽,双版本《宝岛一村》开启全国巡演
8月22日至8月23日,《宝岛一村》巡演再次启动,其中,北京站巡演将迎来“眷村二代”王伟忠的特别出演,而9月也将有专属版《宝岛一村》上演。
8月13日,“宝岛一村分享会”在北京世纪剧院举办,双版本《宝岛一村》的“灵魂人物”——编剧、导演赖声川、男主人“老赵”的两位饰演者屈中恒和演员文章,从眷村二代演到一代的那维勋,以及新生代演员上剧团的司雯,与观众分享十七年来村里村外的点点滴滴。

17年讲一个故事,在剧中活成父辈的模样
《宝岛一村》的诞生,离不开赖声川与王伟忠。王伟忠是眷村长大的孩子,因担忧眷村记忆随拆迁消散,于是他找到了赖声川,希望能够做一个关于眷村的舞台剧,把记忆中的儿时生活搬到戏剧舞台上,让更多的人了解眷村、了解那段记忆。王伟忠用一句“电视都是速食,只有话剧才是永恒的。”打动了赖声川。赖声川把自己从王伟忠那儿听说的和亲历的25个家庭、上百个故事,浓缩成了三代住民、四个家庭的生活片段。2008年,《宝岛一村》终于和观众见面了。
2010年,《宝岛一村》开启了大陆巡演,当时北京首演的剧场正是本次分享会所在的“北京世纪剧院”。十五年前,这个关于眷村的故事终于来到了海峡对岸,来到了眷村人朝思暮想的故乡。
《宝岛一村》最当初“建村”时,众多眷村子弟闻声主动加入,屈中恒和那维勋便是其中的两位。
饰演“老赵”的屈中恒,将自己的父亲作为观察、参照的对象。“我爸爸的很多性格其实和‘老赵’一样,热心、愿意帮助邻居,比如他扫地的时候,把自家院子扫完,还要帮邻居门前也扫一扫。‘老赵’身上的许多东西我都会去观察我爸,跟他聊天。”借着出演《宝岛一村》的契机,屈中恒有机会重新认识一次自己的父亲。而如今,屈中恒自己也是四个女儿的父亲,这一次更是带着自己的女儿开启《宝岛一村》的巡演,一遍又一遍地看这个对她来说有些遥远却那么近的故事。

《宝岛一村》剧照
而那维勋则是从眷村二代的“大牛”演到了一代的“李子康”,代际的变换也是一次成长。在剧中,他演绎的情节与父辈的经历相似。那维勋的父亲七岁时与奶奶和叔伯们一起辗转来到台湾,但奶奶在迁徙的中途就过世了,父亲四兄弟也走散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却也有意想不到的巧合,四兄弟在因缘际会之下,慢慢地重逢了。然而自从父亲七岁去到台湾,直到2007年左右才回到老家。
那维勋说:“2016年我父亲去世,所以在此之后的每一场《宝岛一村》,我都觉得是演给天上的爸爸看的。” 他会将舞台上屈中恒最后的读信片段,当作是父亲在对自己说的话。十七年,那维勋和《宝岛一村》一起成长,从“小那”变成“那叔”,收获了一众被他称为“小朋友”的剧迷。
2008-2025的十七年,有人离开,也有人一直都在,《宝岛一村》见证了他们从青涩走向成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这群眷村二代从照着父辈的样子演戏,到如今带着自己的孩子跟随剧组巡演,在一个个小家庭中可以看见眷村精神的赓续。

《宝岛一村》剧照
460场的演出体量:一次次集聚、一次次出发
2020年,在上剧场成立五周年之际,赖声川和丁乃竺决定,由上剧团的演员们传承出演专属版《宝岛一村》,将这个故事延续下去。
五年过去,《宝岛一村》专属版已上演百余场,更是在2023年起加入了原始版本的演出,年轻演员们得以和剧场前辈同台飙戏。这不仅是一次舞台上的交流,也让距离这个故事略遥远的他们,有机会和真正的眷村子弟对话、深入了解那些真实的故事。

《宝岛一村》专属版剧照
今年,双版本的《宝岛一村》巡演之旅再次启航。上演17年的经典版本将在8月22日-8月23日的北京站迎来它的第350场演出,王伟忠也将特别出演,演绎“说书人”,娓娓道来这个故事;而专属版如今也上演了116场,双版本加起来超过460场的演出体量,对一个近三十人的剧组来说是十分不易的,大家因为《宝岛一村》一次次集聚、一次次出发。
同一个故事,两个不同的版本来讲述,赖声川作为创作者也表示了感动,他分享道:“我觉得真实、诚恳就是艺术最重要的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在《宝岛一村》里面是足足有余,所以它的燃料很好,所以可以走这么久。我们选择将《宝岛一村》的故事继续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