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崇安:解读“有灵”的中国古代艺术
为什么中国人只通行繁难的方块字而不使用拼音文字?为什么中国的文化艺术及美学思想区别于西方?当人们去博物馆看到展陈的史前石器,如何理解一块石头的艺术性。艺术又是从什么时候起源的?人类打造了第一把石斧开始,艺术就同步产生了吗?这些有关中国史前艺术疑惑的答案,可以从广西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谢崇安的新书中寻找。
日前,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谢崇安教授的新著《有灵——中国史前艺术》和《永恒——商周时代的艺术》。

《有灵——中国史前艺术》 谢崇安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谢崇安现为广西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与东南亚考古、文化艺术史、艺术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30多年前,谢崇安曾出版《中国史前艺术》。经过几十年考古发现,新资料层出不穷。谢崇安在多年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史前考古发现中的文化艺术遗存又做了一番梳理,并精选200多张图像,多视角解读史前“艺术品”背后的精神世界。
《有灵——中国史前艺术》分“艺术的起源”“艺术史的巡礼”“美学观与民族风格的形成”三章,介绍了中国史前艺术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特征。中国史前艺术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作者用浅显朴实的文字配合大量史前艺术作品图片来表达中国史前艺术的成就和大概面貌。
在谢崇安看来,《有灵——中国史前艺术》这本书的起点就是旨在实践和建立一种关于艺术起源学说的“统一场论”,目的即是对各种学说进行综合取舍,寻求它们的各种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一种以艺术研究为目的的统一法则,以缩小人们通向古代艺术圣殿的距离。
“我们的首要目标是侧重于对中国史前艺术作实证性的研究和介绍,我们期冀通过对迄今考古发现所能为我们提供的史前艺术史资料的归纳概括,能够作出一些大体接近于历史真实的关于艺术规律的解释,从而将人们引入一个巡礼和思索中国史前艺术的境地,让人们去光大发扬,或是研究批判那些不大为人所知而凝聚着考古学家辛勤汗水的珍贵文化遗产。”谢崇安说。
作为《有灵——中国史前艺术》的续篇,《永恒——商周时代的艺术》是对夏商周艺术的全面解读。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永恒——商周时代的艺术》从繁杂的考古现象和历史文献中梳理条贯,将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期以后的艺术进行了高度理论化的概括与表述。全书从美术史料中推求出中国上古艺术美学的基本精神和特征,揭示出艺术和时代审美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同时通过与西方古典艺术的比较,进一步澄清了东方文明艺术的特点及其伟大之处。

《永恒——商周时代的艺术》 谢崇安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永恒——商周时代的艺术》内页

《永恒——商周时代的艺术》内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