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末智行停摆,背后有何动因?

项目交付暂停、研发排期冻结、员工停工放假……11月22日,一则内部通知将毫末智行推上舆论风口。这家曾被誉为“中国自动驾驶前装量产先锋”的独立智驾方案商,已进入事实停摆状态。

六年前,这家公司带着中国首批L2前装量产订单迅速打开市场;三年前,它的估值冲破10亿美元,通过HPilot系统敲开多家头部车企的大门。此刻,融资断裂、客户转单、算力掉队……所有矛盾集中爆发。

毫末智行的骤然停摆,不只是一家“独角兽”企业的失速。它或许意味着,随着技术路线演进、资本环境收紧与车企战略转向,自动驾驶赛道已进入残酷的“淘汰赛”,故事和PPT再换不来新筹码,曾经“烧钱讲故事”的资本狂欢,已经一去不复返。

战略摇摆与技术迟滞

将镜头拉回公司内部,问题早已在决策层埋下伏笔。有分析指出,毫末智行的停摆,首先源于其内部治理机制的系统性失效。在关键节点上,公司屡屡错失窗口期,暴露出组织架构僵化与战略定力缺失的双重缺陷。

首先,决策效率低下是首要症结。例如,某主流自主品牌于2024年初提出对HPilot系统的城市NOA功能升级需求,但毫末智行内部在“是否转向端到端大模型架构”问题上争论数月,最终错过最佳集成周期。

其次,公司内部跨部门协作机制形同虚设,产品、算法与硬件团队各自为政,沟通成本高企,项目推进举步维艰。管理层动荡进一步加剧了战略混乱。2023年至2024年间,毫末智行产品负责人更换至少三次。2024年核心算法团队负责人离职后,HPilot 3.0版本迭代陷入停滞,直接影响客户信心。管理层缺乏对底层技术趋势的深刻理解,导致公司在关键技术拐点上犹豫不决。

当内部齿轮持续打滑,外部客户自然最先感知寒意。客户响应机制的迟缓同样加速了订单流失。据多家媒体报道,2024年下半年起,毫末智行未能披露任何新增乘用车量产项目,应收账款随之骤减。

外部围剿与生态失血

事实上,内部失速只是引线,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行业生态的剧变。

如果换个视角观察,即便内部问题可控,毫末智行在外部竞争环境中亦难逃劣势。在2019至2025这六年间,智能驾驶行业正经历从“技术展示”向“商业闭环”的残酷转型,而毫末智行在成本、融资与生态三个维度全面失守。

成本管理是其致命短板。行业调研显示,独立方案商因规模不足、核心硬件外采,同规格L2++系统BOM成本普遍高于主机厂自研,议价空间受限。行业内研发支出是营收的2至3倍成为普遍现象,持续亏损已成常态。毫末智行虽未披露经审计年报,但从同业横向数据推断,其负毛利与高额研发投入叠加,使现金流在资本退潮后迅速枯竭。

而成本压力只是前奏,融资端的断流才真正让公司失去腾挪空间。公开统计显示,国内自动驾驶公开融资总额已由2021年的932亿元降至2022至2023年的约200至240亿元。2024 年,国内应用层自动驾驶共发生 27 起融资,总额约 293 亿元,资金过半流向 L4 级 Robotaxi 与已量产企业,早期项目单笔金额显著缩水,呈现“头部集中、尾部断粮”的格局。

毫末智行2023年后未再公布新融资,收入仍以项目制为主,缺乏可持续的软件订阅或数据服务现金流,与华为、小鹏等已靠整车销售实现自我造血的头部玩家形成鲜明对比,估值承压、再融资难度陡增。

融资闸门落下,技术迭代的进展却从未放缓,数据与算力的短板因此被进一步放大。截至2025年,行业领先企业用户真实里程数据已突破10亿公里,构建起强大的数据飞轮效应。而毫末智行公开披露的用户里程仅约2.5亿公里,数据闭环能力薄弱,难以支撑大模型训练所需的数据密度。芯片平台的落后更使其在功能落地层面捉襟见肘。100TOPS算力无法满足城市NOA对实时推理的算力需求,导致产品迟迟无法交付高价值功能。

当技术与成本双双失守,最后的议价筹码也消失在供应链的洗牌中。随着比亚迪、吉利、蔚来等车企加速自研智驾系统,独立供应商议价空间被极度压缩。

部分车企将原属毫末智行的项目转交至成本更低或技术更强的对手,毫末智行被迫以“成本价”参与竞标,利润空间几近归零。行业分析普遍认为,当车企掌握“灵魂”(即全栈自研能力),独立方案商只能沦为“代工厂”,失去战略价值。

技术回归与盈利脱节

当个案投射到整条赛道,产业格局的变化开始集中显现。毫末智行的困境并非孤例,而是智能驾驶行业结构性变革的必然结果。两大趋势正在重塑产业格局,一是车企对技术主权的强势回收,二是技术预研与商业落地之间的巨大鸿沟。

自2023年起,头部新势力全面转向全栈自研。小鹏XNGP、理想AD Max、蔚来NAD等系统均已实现感知-决策-控制的端到端闭环,并依托自有车队积累海量数据。这些车企不再满足于“黑盒”供应商模式,而是要求深度参与算法定义与迭代。技术主权回归意味着,独立方案商若无法提供差异化价值,终将被排除在核心供应链之外。

与此同时,L2++赛道陷入“红海内卷”。2025年行业报告显示,L2++功能渗透率仅为35%,但相关研发投入已占车企研发总预算的40%。大量同质化方案涌入市场,却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支撑。

真正稀缺的不再是算法本身,而是可规模化落地的数据闭环能力、与整车平台深度耦合的工程整合能力,以及面向用户的持续OTA服务能力。独立初创公司既无数据规模,又无整车定义权,难以突破商业化瓶颈。

资本端的变化为这场淘汰赛按下快进键。当投资者不再为“技术故事”买单,而是聚焦单位经济模型与现金流回正路径。缺乏清晰盈利模式的纯技术型供应商估值持续下行,融资愈发困难。行业正从“跑马圈地”阶段进入“精耕细作”时代,效率与成本成为生存底线。

内外交困之下,毫末智行的陨落成为整条赛道的警示。它既是管理失序的直接结果,也是智能驾驶行业从“百团大战”转向“效率竞争”的缩影。其停摆暴露了独立方案商在成本控制、技术前瞻与资本抗风险能力上的系统性缺陷。

当车企将“灵魂”收回体内,当技术门槛从算法堆砌转向数据闭环与整车定义权,毫末智行的陨落成为必然。这场淘汰赛把冷冰冰的现实扔到桌面上,仅靠算法再也换不到门票,数据、成本与整车话语权才是下一轮的筹码。

在自动驾驶技术快速迭代进程中,供应商唯有构建“技术+生态”的双轨护城河,既要有领先一代的技术储备,又必须深度嵌入主机厂的开发体系与用户生态,方能获得未来十年的入场券。否则,下一个“毫末”,或许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