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腐机到烧烤机,“万物皆可AI”让投资人陷入“选择焦虑”
在深圳,除了机器人,你还能看到各类意想不到的智能化产品——从智能豆腐机、智能烧烤机、制冰机到智能调酒机,“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设备,都有人在做智能化和AI化。”近日,在深圳南山区创智云城举办的首届Xin峰会上,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在圆桌论坛发言时说。
2025年,关于AI硬件相关的投融资数据正在回暖,仅在2025年5月,流向AI硬件的资金占到了全部投融资的五成以上,但站在这个“万物皆可AI”的时代风口,科技投资人们的情绪不是亢奋,而是焦虑。
“我们每天都很Hustle(忙碌),每天都很焦虑。”创世伙伴(CCV)创始合伙人梁宇坦言,当下,AI滚到的每一个热点区域,竞争都已经白热化。“(我们)既担心投资了后,会有新一代的模型从什么地方长出来(颠覆现有格局);也担心创业者选择的方向过于细碎,以至于未来无法继续延展;甚至担心整个赛道会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被整体淘汰。”梁宇说。

在XIN Summit现场,深圳科创学院孵化的学生创业团队在卖AI儿童鱼缸。 澎湃科技记者 喻琰 图
AI 硬件在中国市场最火
在全球AI创业浪潮中,消费级硬件的融资热度在中国市场最为火热。
这背后一方面源于当前国家政策对具身智能AI的支持,另一方面则得益于中国强大的供应链支撑。陈昱指出,在深圳,两小时内几乎能找到一个产品所需的全部零部件,而在美国,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两到四周甚至更久。这种供应链的快速响应能力,为AI硬件创业提供了最优渥的土壤。
2025年,云启资本投资的AI硬件涉及泳池清洁、智能影像、智能翻译等各类消费场景,他们关注AI技术在日常使用场景中的实际价值。
陈昱指出,这波AI 硬件浪潮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特质。
首先是创业品类极度丰富。不同于过去自动驾驶、大模型等高门槛赛道导致项目稀缺,AI硬件的创业门槛相对更低,在深圳可以看到各类意想不到的智能化产品。

Plaud Note 企业 图
从创业者角度来看,AI硬件创业者更加务实。许多硬件企业在融资前自身已有不错的销售收入,对资本的依赖度并不高 。比如全球出货量近70万台的AI录音笔Plaud,自2021年成立以来,没有接收过任何一笔融资。
这种“碎片化”且“不差钱”的市场特征,也正在倒逼投资机构改变打法。陈昱说,投资人得像做销售一样进行“地毯式”摸排,逐个分析潜在硬件公司后,才能在海量的细分品类中淘到真正的标的。
AI硬件关键还是解决实际问题
在投资人眼中,目前市场上的 AI 硬件产品逻辑已经非常清晰:一类是将AI 作为“锦上添花”的辅助功能,另一种则是将其作为“不可或缺”的核心刚需。
梁宇指出,过去互联网时代的一些产品逻辑在今天AI时代依然适用,比如强调以产品经理为中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满足用户愿意付费、并产生用户黏性”。
多位投资人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达成了共识:AI硬件卖得好必须回归第一性原理——即产品是否真正解放双手、解决了实际问题。在产品有用的前提下,将技术做到极致,商业化自然会水到渠成,而不是短期追逐热点。
“产品失败的原因无非两点,要么没有解决真问题,要么用户的现有解决方案已足够好。”一位AI硬件科技投资人一针见血地指出。
戈壁创投管理合伙人徐晨告诉澎湃科技,在看不清终局之前,他不会过早下“重注”。在具体的选择上,徐晨认为最靠谱的还是在传统行业里找“AI+”。
“因为他们真正了解客户需要什么,能更实际地推进业务。我们最担心的就是有人拿个大模型到处套用不同场景, ‘拿着锤子找钉子’,这样教育客户的周期太长,落地难度大。”徐晨说。
在他看来,现在以大模型为技术底座支撑的AI硬件还面临一些无法避免的核心挑战。
比如,现阶段AI的基础成本一直在波动,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很难预测形成一定规模后,成本结构会怎样,这种模式在经济上是否可行,还没有完全论证清楚。
徐晨还强调,与互联网创业时代相比,AI项目单笔融资规模更大,一旦出现问题,所产生的“泡沫”可能也会更加显著。
也有投资人指明了一条更具体的生存路径——出海。
梁宇以AI录音笔为例,这类科技产品通常的成长路径是:先在美国获得用户和增长,随后日本迅速跟进形成第二大市场,最终实现全球化。
这一逻辑在现实中已经得到验证。Plaud.AI首战便在美国市场拿下数千万美元营收,通过“硬件销售+软件订阅”的模式实现了自我造血。
梁宇预判,未来两年行业内将看到大量的并购与整合结果。对于中国创业者而言,未来应该更加积极地面向美国市场——利用中国强大的硬件供应链优势,在软件订阅、新零售等各类场景中去“挣美元”。
“利用中国大湾区的供应链能力,去赚取硅谷资本市场的收益。” 这或许是 2025年中国AI硬件创业者在焦虑与内卷之外,最值得探索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