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曝月之暗面新一轮融资估值增至40亿美元,或明年下半年IPO

又一家大模型独角兽即将走向IPO。

据外媒报道,AI独角兽“月之暗面”最新一轮融资已进入收尾阶段,估值有望提升至约40亿美元。多名知情人士称,月之暗面正与多家全球机构洽谈资金,整体融资规模可能达到数亿美元,潜在投资方还包括股东腾讯。

据报道,月之暗面希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融资。一名知情人士透露,月之暗面已向部分潜在出资方表示,目标是在明年下半年启动IPO。

澎湃新闻记者询问了月之暗面、腾讯方面,腾讯表示不予置评,月之暗面则未回应。

大模型赛道的竞争风起云涌,作为最早崛起的一批大模型公司,月之暗面曾经在DeepSeek发布后被“打乱节奏”,但随着K2等最新款模型发布,公司得到市场广泛关注,也重回大模型行业的一线牌桌。

公开资料显示,“月之暗面”成立于2023年4月,法定代表人杨植麟毕业于清华大学。他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北京创业。据第三方机构数据,截至今年1月,月之暗面的企业估值已达到33亿美元。

11月6日,月之暗面发布最新模型Kimi K2 Thinking,在Humanity's Last Exam、TAU-Bench等重要基准测试中,超越了GPT-5、Claude 4.5等全球知名模型。

据官方披露,Kimi K2 Thinking在“人类最后的考试”(Humanity's Last Exam)、自主网络浏览能力(BrowseComp)、复杂信息收集推理(SEAL-0)等多项基准测试中表现达到SOTA(当前技术水平的最前沿)水平。同时,长思维链能力也成为K2 Thinking备受关注的焦点。据介绍,该模型能够连续执行200至300次工具调用来解决复杂问题,保证任务连续性。

对于K2的相关信息,久未公开露面的月之暗面联合创始人兼CEO杨植麟、联合创始人周昕宇和吴育昕举办一场公开答疑,并且回应了诸多外界关注的内容。

对于大家最关心的K2训练成本问题,杨植麟直接坦言460万美元不实。他表示:“这不是官方数据。由于训练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是研究和实验,所以很难量化具体数字。”有网友问到为什么OpenAI会烧那么多钱,杨植麟则坦言“我不知道”。

杨植麟透露,团队正计划在K3中引入重大的架构变革。“从历史经验看,混合注意力机制在长序列任务中往往难以超越完全注意力机制。而我们在KDA架构上的实验表明,它在所有评估维度上都展现出性能提升,包括长序列输入输出的强化学习场景,同时保持了线性注意力机制的效率优势。因此,K3很可能会采纳相关的设计理念。”

在中国大模型企业中,智谱已经率先启动上市流程,MiniMax也被传出有意IPO。

此前澎湃新闻曾经独家报道,MiniMax内部已有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想法,且目前正处于初步筹备阶段。

智谱则在今年4月就开启上市辅导备案,是业内首家启动IPO流程的大模型创业公司。4月15日,证监会网上办事服务平台公开发行辅导公示显示,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谱”)2025年4月14日在北京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由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担任辅导机构,计划于2025年10月完成辅导计划,进行考核评估,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申请文件的准备工作。

在业内看来,相比其他大模型公司,月之暗面在投流上一度颇为激进,但随后逐渐收缩,尽管不少创业公司抛弃了基座大模型的赛道,月之暗面依旧是业内为数不多重投基座大模型的公司之一。

但由于大模型行业竞争激烈,市场排名变动迅速,伴随字节、阿里、腾讯等巨头下场并投入相当大量的资源试图赢下这一战场,外界期待着新兴的AI独角兽们的应对和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