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落地乡村,上海这些阅读推广人让书香滋润乡土
11月25日,2025年上海市“新时代乡村阅读季”主题活动在奉贤区青村镇李窑村芳华书院举行,面向上海乡村地区少年儿童的“点亮阅读微心愿”项目正式启动。活动现场,优秀阅读活动和阅读推广人的分享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以文化赋能上海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实践,带着爱心的图书和优质的公益数字阅读资源也将落地乡村。


当文字遇见声音,阅读就变成了温暖的联结,文化惠民就有了最生动的模样。来自青村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戴美琦分享了“声阅青村”打造三级阅读生态的故事。3-8岁的亲子家庭参加“同声”沙龙,一本本绘本变成角色扮演的舞台,家长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成长;8-18岁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在“启声”沙龙里,围绕时令节日、人文风貌共读交流,还能得到专业老师的朗读指导,从读懂到会说,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扬声”线上分享把优秀的朗读音频、精选书单通过公众号传递给更多的人,让阅读可以随时随身融入日常生活。

乡村文化振兴要接地气、有人气,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阅读推广人员长期下沉在农村地区,让读书这件事更有温度。金山区朱泾镇新华书店的钱鹏程谈到30多年来为乡村送书的工作经历,表示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书店虽然随着时代进步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书店人为读者服务的初心。目前朱泾新华书店每年组织100多场活动,“交享阅”阅读品牌既请进来也走出去,与图书馆、文化馆联动,走进公园、广场、村居,把经典阅读、亲子教育、非遗传承、社会美育带给越来越多远郊读者。
游赛红在松江石湖荡镇社区学校工作期间,就尝试将乡村阅读和乡村教育结合起来。她所在学校每年都通过“上门走访+问卷调研”了解村民的阅读需求,设计了“乡土口袋书”等一系列可参与、可感知、可转化的阅读项目。现在作为张庄村驻村书记,游赛红表示将依托本村的文化“家底”,利用“庄里说事点”和“田望头”建立阅读和学习阵地,与松江大学城高校合作,带动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定期下乡,为乡村阅读提供人力、物力和智力支持。
相声、快板书演员赵海涛是一位“跨界”阅读推广人,他长期活跃在嘉定区徐行镇各村的老年日间照护中心。在和乡村老人的聊天交流中,他发觉老人们特别喜欢耳熟能详故事内容。赵海涛就从中国传统文学名著着手,用快板表演四大名著的片段,给老人们说书、讲故事,为他们带来笑声和快乐。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阅读以丰富性和便捷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城乡居民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阿基米德传媒“支点读书”公益阅读资源包,将配送到上海9个涉农区地址位置便捷、常住人口稳定、周边辐射面广的农家书屋和乡村阅读空间,并和上海驻村书记相关工作结合起来。阅读资源包内容包括十余个类别、近万条优质音视频,覆盖党建学习、诗词启蒙、经典阅读、技能学习、戏曲音乐等。

当天,上海市“点亮阅读微心愿”项目在活动上正式启动。市农业农村委捐赠了价值5万元的图书,奉贤区明德·青村联合小学的孩子们收到了《诗书里的成长》《草房子》《珊瑚在歌唱》等第一批赠书。“点亮阅读微心愿”图书漂流活动由中宣部印刷发行局指导开展,旨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乡村阅读,推动乡村阅读活动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本次随书赠送的还有社会各界人士为小读者们写下的“爱心寄语”。著名少年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简平,儿童幻想大王杨鹏、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得主杨紫汐、台湾儿童绘本作家赖马、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吴新伯、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等为小读者们推荐了书籍。


在2025年上海市“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组织过程中,各级基层文化阵地和多元主体组织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分众性强的阅读文化活动,有效丰富了涉农地区各类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各区阅读推广队伍活跃在服务乡村阅读的第一线,让阅读的种子在上海的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与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共同主办,奉贤区委宣传部、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