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旭董事长陈刚:明年大规模进军集中式市场,产品产能已就绪
作为细分技术龙头,爱旭股份(600732.SH)想要彻底撕去外界对BC(背接触)技术“双面率低、只适合分布式”的标签偏见。
“大基地的23.8%门槛提供了机遇期,国内集中式我们会强势介入,而且要大规模介入。我想明年能看到比较好的集中式订单爆发。”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在近日举行的bifi PV workshop期间对澎湃新闻等媒体表示。
23.8%,是国内光伏大基地项目中对高效组件转换效率的先进性指标共识。今年以来,华电、三峡等多家央国企在光伏组件集采招标中一改传统标段划分,以23.8%为效率门槛单独划定高效组件标段,令BC、HJT和TOPCon2.0高效产品同台竞技。青海、内蒙古等省份支持“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应用前沿技术光伏组件的政策文件中,同样提出不低于23.8%的条件。
陈刚认为,这对不同技术路线而言更公平。对爱旭而言,央国企有完整的产品导入体系,新技术的导入周期往往需要两年以上,大基地对高效组件的青睐政策提供了窗口期。“23.8%以上的组件有一年以上实证数据的,可能只有爱旭。能做到23.8%以上且有足够量的企业也不多,加上产品有限价,我们认为爱旭在国内大基地市场有优势。”
据其判断,国内大基地大概率会成为2026年爱旭的核心业务增长点,“明年三四季度大基地的市场需求可能会有大的突破。”陈刚表示,“我们的市场前期工作准备好了,产品产能也准备好了。”他同时强调,随着BC成本不断降低,除了大基地、高效率标段之外,BC产品在普通集中式场景的竞争力也在提升,“BC成本一定会比TOPCon低,不会超过两年。”
澎湃新闻注意到,不同技术阵营的龙头企业已达成通过提升效率来突破“产能堰塞湖”的共识,争相推出650W以上的组件产品,这有望加快市场化反内卷的进程。“今后央国企不会用620W、630W的产品去设计电站。乐观估计明年三四季度、悲观预期最晚后年,高效率产品能够率先走出周期,届时低功率的产品将被市场自动淘汰。”陈刚判断。
爱旭在行业内最早实现N型BC技术的GW级量产。尽管TOPCon技术仍占据行业主流,但BC阵营自去年以来快速起势,追随者众。
爱旭股份高级副总裁夏恒亮对澎湃新闻等媒体介绍,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该公司的国内外市场占比分别为45%、55% 。“国外主要还是欧洲,今年澳洲的增长率非常好,然后是新西兰。在南非、中东、东南亚这三个新兴市场区域,我们的市场起步速度很快。”
高溢价海外市场占比超过国内市场,令爱旭今年第二季度扭亏为盈,成为光伏主产业链第一家首现单季扭亏为盈的企业。然而,由于上游硅料涨价叠加欧洲暑假需求淡季,其盈利趋势并未延续至第三季度。
据澎湃新闻了解,爱旭加大对集中式市场的冲刺力度,也是出于平抑订单波动的考量。去年搭建集中式团队之后,该公司在中国、欧洲、亚太、中东非和拉美五大市场分别展开布局,今年开始发力出货,出货量增速显著。
陈刚称,集中式订单具有中长期特征,交付周期通常为一年到一年半,部分地区如中东甚至达两年。这样的订单有助于平滑产能和产品计划、降低运营成本。基于中长期订单,生产安排的弹性更强,淡季时可提前完成后续订单,从而提升内部运营效率。
尽管全球光伏市场直面增速放缓,但陈刚乐观认为,2026年将是爱旭的丰收年。
“TOPCon也好、BC也好,明年一定有结构性增长。因为620W、625W、630W左右的TOPCon过剩就是过剩了,这是改变不了的现实。要增长就要提高效率,BC和升级版的TOPCon技术会获得比传统TOPCon更大的市场份额。”陈刚对澎湃新闻表示。明年,爱旭还将投产高双面率的铜电镀产品:双面率达75%以上、单瓦成本低于TOPCon。
“在BC技术时代,单结晶硅29.4%的理论极限效率可能会被突破,其转换效率有望提高到31%-33%,甚至更高。”陈刚说,未来14年,爱旭的ABC组件量产效率将提升至35%。
对此,他向澎湃新闻拆解了时间表:“我们判断BC可以做到720W——在2382mm×1134mm版型上。我们内部的目标是2027年四季度做到720W、2026年四季度做到700W,现在的能力大概是675-680W。很多技术准备好了,要视竞争态势决策,比友商领先半步是最合适的。 ”
无银金属化方案的导入速度与成败,将直接决定BC在未来竞争格局中的胜算筹码。“我们认为它(指无银化/铜电镀技术)已经长大了,可以打了。”陈刚透露,爱旭山东生产基地已全部采用无银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