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人编制上演“无词指环”,上海观众和欧洲“零时差”
指挥鬼才、时尚达人、热衷写诗、喜欢调制香水……提奥多·库伦奇斯的身上有着很多有趣标签。连续第三年,这位对中国文化有着特殊感情的指挥家,又一次踏足上海,续写“老友记”。
11月26日-27日,库伦奇斯带领音乐永恒乐团登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以先锋气质演绎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和瓦格纳“无词指环”。这也是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项目。
无棒指挥是库伦奇斯的一大特点。今年,他依旧以双手掌控全场,“双手就是我的乐器,是我的指挥棒。”

首场音乐会,库伦奇斯和音乐永恒乐团 现场摄影:茅新麟

库伦奇斯
2004年,库伦奇斯精选一批年轻乐手,成立了音乐永恒乐团。乐团成员来自15个国家,经过20多年的磨合,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奋斗方向,那就是打开听众的耳朵,打开他们的心灵。
在11月26日第一天演出中,音乐永恒率先带来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与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于1888年完成,以命运动机构建出四乐章贯穿的主题发展。作曲家认为,这首交响曲反映了“在命运面前的完全顺从”,原本不安的主题,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忧郁,最终在结尾凯旋。
理查•施特劳斯同样感到了命运的沉重压迫,在经历了慕尼黑歌剧院被轰炸后,他说:“在我的晚年,没有任何慰藉,没有任何希望。”《最后四首歌》正是这一痛苦的产物,作曲家也没想到,这竟是自己的绝笔。很多人都认为,施特劳斯将他最精彩的艺术,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首“告别之作”作于1948年,歌词选自黑塞与艾兴多夫的诗篇。有意思的是,《薄暮时分》《春天》《安睡》《九月》这4首艺术歌曲的演出顺序,常常与创作时间不同。无数女高音曾为该作留下经典诠释,戴安娜·诺西列娃亮相上海,为舞台注入一股未经雕琢的诗意张力。

彩排现场

库伦奇斯
第二天的演出将献上“无词指环”。
瓦格纳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长约15个小时,包含《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4部作品,演完要四个晚上。这部反映人与神的权力、意志冲突的神话歌剧,是古典音乐史上最宏大的命运史诗。
1987年,马泽尔将其浓缩成一部长约70分钟的纯器乐版本。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改编,在乐界引发了激烈反响。
作为一位资深的瓦格纳作品指挥家,马泽尔并未将“指环”视为孤立交响瞬间的采石场,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连续的戏剧有机体。全曲的各乐章均依原作顺序呈现,未作任何增补,在保持戏剧完整性的同时,凸显了瓦格纳音乐本体的磅礴力量。
今年11月,音乐永恒带着“无词指环”从柏林启程,先后登陆慕尼黑、鹿特丹、安特卫普、汉堡,最后在库伦奇斯的家乡希腊雅典收官。发布海报时,乐团特地将马泽尔四大改编准则——时序连贯、结构合理、人声器乐化、原作纯洁性,转化为抽象符号贯穿设计,以还原马泽尔的改编思路和对瓦格纳音乐本体的敬畏。
结束欧洲之行后,音乐永恒马不停蹄来到上海,上海观众得以和欧洲观众“零时差”享受同一音乐大餐。在库伦奇斯带队下,乐团将以130人的庞大阵容登台,展现对音乐的整体控制与细节精度。

柏林爱乐乐团

维也纳爱乐乐团

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

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
这个金秋,东艺以近乎每周一支交响劲旅的频率,持续刷新古典音乐地图。
钢琴家普莱特涅夫亲率拉赫玛尼诺夫国际交响乐团,以4部拉赫钢琴协奏曲,开跑“拉赫马拉松”。指挥家捷杰耶夫执棒马林斯基交响乐团,连演马勒9部交响曲,打造“马勒宇宙”。
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由艾伦·吉尔伯特带领,携手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由丹尼尔·加蒂率队,牵手肖赛冠军刘晓禹,分别展现了德国乐团的不同风采。
一周之内,“交响双天团”也先后落地东艺:柏林爱乐由别特连科执棒,用两场风格迥异的音乐会,展现“六边形战士”全面实力;维也纳爱乐在蒂勒曼的率领下,用三部交响曲展开德奥艺术之旅,返场的一首“蓝色多瑙河”更是提前预热了新年氛围。
名团扎堆亮相,让人眼花缭乱,高密度、高质量、强话题的演出布局,频频掀起观演热潮。“几乎每周都有一个重磅,每场都不想错过!”一位观众的感慨代表了很多乐迷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