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5 2026

“文博热”成为暑期旅游新亮点

近 10 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以平均每年 200 多家的速度持续增长,可每逢暑期,热门博物馆为何总是 " 一票难求 "?一些博物馆门票往往在预约系统开放的瞬间就 " 秒光 ";即便有幸预约成功,进馆后往往还得面对 " 人满为患 " 的挑战。

不预约,可行吗?今年,针对暑期博物馆预约难问题,国家文物局发布通知,要求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科学评估场馆承载能力,结合实际实施预约参观机制,禁止搞 " 一刀切 "。空间承载能力强或具备错峰分流条件的场馆,原则上可取消预约限制。但对常年 " 约满 " 的热门博物馆而言,出于对展品安全和参观体验的考虑,只能通过提前预约等方式控制人流量," 一票难求 " 的状况确实客观存在。

预约难,难在哪?不妨先从当前文博资源供给水平讲起——

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 7046 家,较上年增加 213 家,实现每 20 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率 91% 以上。近年来,我国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博物馆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面对每一两天就诞生一家博物馆的速度,不少观众仍有 " 望馆兴叹 " 的遗憾,为何?

有 " 双向奔赴 " 的良性互动。

博物馆数量持续攀升的同时,参观人次的增量也同样惊人。2024 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 14 亿人次,同比增加 1 亿余人次。文化旅游热、博物馆热方兴未艾,成为人文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 如何不绕路逛遍故宫博物院?"" 三星堆博物馆的盲盒有没有‘隐藏款’?" ……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人分享参观博物馆的体验。从打卡展览、入手文创,再到沉浸式体验," 逛博物馆 " 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有人 " 为一馆,赴一城 ",有人 " 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到了暑期,大中小学生集中放假出游," 文博热 " 成为暑期旅游新亮点。多种因素在此刻相遇叠加,更增添了 " 一票难求 " 的叹息。

当然,也有 " 冷热不均 " 的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中小博物馆数量占比达七成,是博物馆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到湖北云梦县博物馆,能一睹 " 中华第一长文觚 " 的真颜;在四川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可领略井盐文化中蕴藏的古老智慧。不过,出圈者终究是少数,众多 " 藏在深闺 " 的中小博物馆因规模、资源、人才等方面限制,文化传承与教育效能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观众 " 扎堆 " 于热门场馆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从全球范围看,热门博物馆预约不易、人流量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针对当前 " 一票难求 " 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求解。往小了说,这关系着每个文博爱好者能否 " 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往大了讲,这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

或许可以用 " 时间 " 换取 " 空间 " ——

上海博物馆 "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 " 现场,人头攒动。为提升暑期和展览末期的参观承载量,博物馆将开启 " 不眠夜 " 模式,实现 168 小时连续开放。

如何 " 熨平 " 高峰期客流量?有的博物馆取消闭馆日、延长开放时间;有的则增加夜游服务、打造多元体验。博物馆 " 时间 " 上的增量,是针对观众痛点的切实回应,也是对观众热情的正视与呵护。

还能进一步为 " 空间 " 突破 " 边界 " ——

北京 " 博物馆之城 " 建设如火如荼。在 " 全域活态博物馆 " 蓝图之下,文物建筑、名人故居等融入城市更新,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中尽显文化魅力。

怎样 " 打破 " 博物馆有形的围墙?我们乐见文物 " 出差 ",巡展足迹遍布各地;也期待大馆小馆 " 牵手 ",文化供给向基层倾斜;更需推动数字场馆建设,将精神滋养播洒云端。博物馆 " 空间 " 上的延伸,让文物走出库房、融入日常,极大提高了文博资源的可及性。

"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今天,我们如何 " 逛博物馆 "?也许可以适当放下 " 打卡焦虑 ",不必过分追逐 " 重量级 " 与 " 热门度 "。透过展柜中流动的历史,唤醒文物里凝固的记忆,我们将在每一次 " 游目千载、对话古今 " 的经历中,与更加深远广阔的时空产生连接,知所来、识所在、明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