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6 2025

大学恋爱,已经进化成这样了

作者 |  黄泽敏

从相识到相恋,嘉骏花了 3 个月。这个时间符合他的心理预期。

在他看来," 太快容易冲动,太慢又容易畏手畏脚 ",3 个月是一个 " 中规中矩的时长 ",比较合适。

这 3 个月里,他偷偷 " 考察 " 着对方。他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三观要正、相处舒服、别太物质。以朋友身份约对方出去吃饭、自习、跑步、打羽毛球,慢慢地两人就走到了一起。他认为,抛开颜值和情感上的滤镜来谈,女友本身是个非常好的人," 所以以后在相处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拜金、败财,或是索要天价彩礼等情况 "。这符合他对恋爱的理性要求。

荷尔蒙涌动的年纪,一些大学生开始追求 " 理性 " 恋爱。他们不再全然信奉 " 爱就要奋不顾身 ",而是开始寻求计算情感的投入产出比。

" 决定在一起的那一瞬间,肯定是感性和冲动的。" 女孩贺一认为,理性是双方恋爱后的一种 " 恋爱模式 ",渗入相处的日常生活点滴。

在他们看来,这种基于现实的恋爱考量,并非对感情的冷漠。它更像是为爱情叠加的 " 缓冲 ",以达到更为可控和安稳的恋爱状态。

"AA 制 " 恋爱

" 钱流向哪里,爱就流向哪里。"22 岁的杨晨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

最初,她并不认可这句话。她期待的伴侣,是能与自己在精神层面形成 " 共振 " 的,类似 "soulmate(灵魂伴侣)那种 "。

但是后来,她又觉得这句话 " 不无几分道理 "。金钱支出是最直接的恋爱成本。约会餐饮、节日礼物、交通费、电影票等,消费清单具体而清晰。" 钱其实是恋爱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她说。

《小时代》剧照

杨晨曾有过一段短暂而热烈的单恋。那个男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帅哥,但是她喜欢的类型,比较 " 美式 " 那类,带着点坏男孩的气息。

高中成人礼上,她鼓起勇气添加了对方的联系方式,对方便一直躺在她的列表里,再无联系。直到高考结束那晚,她主动邀请了男生看电影,对方答应了。

结果第二天,她却等来了姗姗来迟的男生。因前一天打游戏,男生睡过头,踩着拖鞋便来赴约。男生还跟她说,因为前一天晚上玩游戏,所以手头没钱了。她不理解男生话语中的因果关系,但那天的账单全落在了她身上。

这次体验带给她的并非甜蜜,而是混乱与失望。原有的好感在这次 " 约会 " 中破灭,她只觉得对方邋遢又怪异。

恋爱是一笔要用心 " 核算 " 的账单。钱怎么花,往往被视为诚意和付出的最直观体现。

《舍不得星星》剧照

杨晨认为,如果一个人宁愿把钱全部花在自己的游戏和爱好上,却在纪念日和约会时囊中羞涩,在需要给对方送礼的日子里拿不出礼物,那只能说明 " 他更爱他自己 "。

为爱消费是重要的。不过,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开销都应该由某一方承担。

杨晨主动提起 " 港男 AA",指的是香港男生在恋爱中仍保持的 AA 制消费模式。杨晨的男友在香港长大。两人在大一的一次学生会活动中相识。恋爱前,她曾和男友相约去吃寿司,两人分开取餐,各拿各的。用餐结束后,掏出手机各自支付自己的账单,动作自然流畅。

这种体验对她来说是新奇的。她说,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认为男友 " 抠门 ",但她并不这么认为。" 我们两个最契合的是消费观 ",恋爱后,俩人同样秉持着 AA 原则消费。

事实上,这种消费观念在当代年轻情侣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近日,网易数读对当代情侣 AA 制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的 3747 份样本显示,越年轻的情侣,越倾向于与伴侣实行 AA 制。

《白日梦我》剧照

在嘉骏眼里,为恋爱买单是女友 " 三观正 " 的体现。

约会过程中的开支,女友会认为女生也应该出钱,也会为约会买单," 这比网上很多女的要强 "。

嘉骏和女友专门开了个共用的 " 荷包 "。每个月,他和女友会往里面存 500 — 600 元,只为了两人想去就去的旅行。日常吃饭,俩人会轮流请客," 她出一顿,我出一顿,但可能我出的顿数会多些,或者我买的饭会贵一些 "。

在恋爱中保证消费的相对公平,以此维持个人的经济独立和自由,成为越来越多年轻情侣的共识。

爱的算法

" 基本上都是我出钱,吃老亏了。" 回忆起上一段恋情,没有实行 AA 制的陈默感慨道。

陈默的家庭条件一般,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每月给他 2000 元生活费。平时,他没什么物质需求,花钱的地方不多。但恋爱后,钱总是不够花。

《我要我们在一起》剧照

他曾在大三谈过一场异地恋。当时,他在湖北京山实习,而女孩在湖北黄石读专科。每次见面都是他出车费、住宿费、饭钱。

曾有一次两人去南昌旅游,母亲给他打了 2000 元,女生出了 500 元,结果三天就花光了。没办法,他又找哥哥借了 1000 元,才撑过了这趟出行。

让他难受的是女友日常的索取。他说,女生喜欢刷抖音,看到好看的衣服、口红、手机壳就发给他," 说这个好看,那个好看,要我给她买 "。一次女友想换手机,差三四千块钱,也直接开口问他要。他解释自己没钱后,女生还找他要钱,还因此闹了脾气。

" 每个月 2000 块钱生活费,要花 1000 块钱在她身上。" 他说," 当时我的花呗遭老罪了。"

更让他在意的是时间的消耗。时间是一笔不可再生的隐性成本。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看似松弛,但学业任务、社团活动、实习、备考等事项,早已将时间切得细碎。恋爱关系中所需的相处、交流与陪伴,势必要从这有限的时间里划拨出来。因此,时间得花得恰当、值得。

《二十不惑》剧照

22 岁的陈默心里有杆秤,关乎时间与机会。女友总是希望他多回消息,陪陪她。但当时,他在备考公务员。这场考试 " 关系到我的一生 ",和恋爱比起来,显然考试更为重要。所以,他将更多的注意力倾注在备考中,有时候专注起来,两三个小时都不看手机。

为此,女友常和自己闹脾气,且生气了又不直说原因,让他自己猜。这段关系一度让他感到疲惫。在他看来,每次吵架,都是时间与情绪的消耗。

学生时代,是一个需要全力以赴为个人前途拼搏的阶段。22 岁的贺一同样计算着恋爱过程中的隐性成本。在贺一看来,任何形式的 " 内耗 " 都是奢侈的。

" 自我 " 和 " 时间管理 " 是她为恋爱贴上的关键词。恋爱过程中,她不会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 " 缠着对方 " 或因为这段关系的内耗上。

她追求恋爱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在她眼中,父母的感情 " 感性的成分可能更多一些,经常吵架就是感性的一种表现 "。她目睹了太多争吵带来的情绪消耗。所以,她尽可能在恋爱中避免无谓的争吵。如此一来,她就能把更多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值得爱》剧照

她同样期待势均力敌的爱情。在刚本科毕业的她看来,内卷、保研、上岸这些词,与恋爱紧密挂钩。9 月,她即将到武汉大学读研,所以,她期望另一半上岸或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 如果说对方没有做到这些的话,他一个人的压力会把整个恋爱关系都带入一种紧张的状态,受到一定的影响。" 她不希望 " 因为一方的落后而影响到两人的关系 "。

所幸男友成功 " 上岸 ",即将赴港工作。他们商讨过异地三年的相处方式,以及男友是否应考在职研究生。

至于她毕业后的去向," 如果那时恋爱还在继续,我肯定会优先考虑去他所在的城市 "。未来,她会参考男友这一年成功 " 上岸 " 的路径,因为 " 这对我也很有帮助 "。

家庭 " 底色 "

这种对亲密关系的权衡,并非全然是后天习得的理性,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对原生家庭模式的反思。

原生家庭会成为子女不自觉间参照的模板,有时是延续,有时是反叛,但很少有人能完全摆脱这种影响。

以嘉骏为例,在 24 岁的嘉骏眼中,父母是一对 " 纯务实的搭档 "。

90 年代初,母亲已经 32 岁,在当时算是大龄未婚女青年。家里人着急,托人介绍了父亲。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时,并没有什么心动的感觉,但她很快做出了判断:这个男人踏实,有一门手艺,能保障未来的生活。

母亲曾向他透露自己当时的想法:" 年纪不小了,也不指望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找个靠谱的人过日子就行。" 于是,两个人很快确定了关系。

《180 天重启计划》剧照

然而,母亲婚后却发现,父亲嗜赌。这个毛病在恋爱期间被掩盖得很好,直到结婚后才逐渐暴露,后来发展到经常夜不归宿,甚至把家里的钱输光。

所以,嘉骏更早明白:结婚之前,一定要把人看清楚。" 恋爱可以冲动,但结婚不一样,是得长久考虑的东西。" 他说,而且 " 一定要找一个对的人,这太重要了 "。

原生家庭,是年轻人观摩亲密关系的模板。与嘉骏从父母婚姻中汲取 " 教训 " 不同,杨晨的原生家庭为她提供了另一种参考。

杨晨的父母结婚多年,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母亲爱打麻将,父亲从不过问,这种互不干涉的状态延伸到家庭的各个方面。比如财务方面,父母工资各管各的,各自负责家里部分开销。

《小巷人家》剧照

" 感觉我们一家四口全都是比较独立的个体,各干各的,互不打扰。" 杨晨将这种状态视为理想的相处模式,并在自己的恋爱关系中努力复制。刚开始和男友交往时,对方总想黏着她,但她坚持要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两人为此吵过好几次架,最终才变成如今她认为比较理想的相处模式。

她分别问过父母,是否因为很喜欢对方,所以很少吵架。他们告诉她的答案出奇一致:" 喜欢倒谈不上最喜欢,但还行。"

母亲常告诉她,那种 " 要死要活 " 的爱情都是 " 狗屁 "," 结了婚到后面谁还不是一样?" 像是怕她不信,母亲还给她举自己同学的例子——那人嫁给了爱情,却以离婚收场。

" 人毕竟不是机器 "

" 感性是需要一些资本的。" 杨晨认为,感性往往与自由等字眼挂钩,但在如今的大环境下,普通人的生活可能 " 比较困难 "。

当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学历膨胀,找工作越来越难时,好成绩、好实习、技能证书等成为硬通货。她不再向往奋不顾身的浪漫。

回想起高考结束后那段 " 疯狂追爱 " 的经历,她并没有从中捕捉到多么浓烈的情意。那种激素分泌蹭蹭上升的感觉,让她觉得危险而不可控。她更希望在恋爱中获得理智与掌控感。同时,她也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与自己站在相匹配的位置。

可是,男友和她的认知存在着巨大的裂痕。" 我经常有一种向下兼容的感觉。" 杨晨说。男友会轻易听信营销号对社会事件的判断," 永远冲锋在前,永远热泪盈眶,永远被当枪使 "。

《半熟男女》剧照

当她试图从多方信源的角度去探讨时,换来的往往是争吵和对方的固执。这让她时常感到一种智识上的孤独与无力:" 他怎么可以这么蠢?"

这种不匹配,还蔓延到审美品位和精神世界上。她喜欢看书、听音乐,而男友对此无感,却沉迷于在她看来略显幼稚的动漫。她理想中的关系是 "soulmate",但现实却是,理科生男友 " 不是很能 get 到我的一些点 "。

如今,杨晨大学毕业,一张去往另一座城市读研的录取通知书,更是将矛盾推到了眼前。男友还有一年的学业要继续。面对即将到来的异地生活和时间差,她陷入纠结。

理性的考量背后,是对 " 共同利益最大化 " 的追求。他们希望将情感关系建立在清晰、透明且可持续的现实基础之上。

在这种恋爱模式里," 共同成长 " 不再是单方面的付出或成就另一方,而是双方在充分沟通后,对职业发展、城市选择、财务规划等进行精细的计算和反复的权衡。

《值得爱》剧照

事实上,陈默也考虑过现实因素。他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在父母眼里,他毕业后是要当公务员的,所以,父母希望他找个 " 门当户对 " 的,最好是有正式工作的城市女孩。但他的女友出身农村,又是个大专生。

他舅舅后来得知女孩的身份,甚至说:" 你在武汉、朝阳,随便找个有钱的当媳妇都可以,你找个这样的,不嫌寒碜是吧?"

陈默也和女友聊过这个话题,希望对方提升自己,起码读个本科,有份正式的工作。而女生的想法是大专毕业后,按照专业对口的工作成为护士。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落在了亲情的天平上。过年期间,母亲生病,他在家里照顾。等来的不是女友的体谅,反而是觉得被冷落的指责。他意识到,这段关系已经成为无法承受的负担。这一次,他终于横下心,分了手。

对于像他这样家庭条件本就不好、" 有顾虑 " 的人来说,爱情无法脱离现实。他坦承,女友的学历和家庭背景,也是他从一开始就无法释怀的顾虑,这与家人的期望背道而驰。

《半熟男女》剧照

现在回头看,陈默用 " 三七开 " 形容这段关系的理性和感性——七分理性,三分留恋。他留恋女孩撒娇时的可爱,但理性告诉他,继续下去只会更痛苦。" 我家已经是个烂摊子了,我不能再找一个烂摊子。" 他说。

另一边,杨晨则把这段关系概括为 " 摇摇欲坠 "。对于未来,两人没有一致目标。理性告诉她,男友和她三观不合、共振太少,感性又让她 " 坚持再走一段时间 "。

这段恋情于她而言,介于酒肉情侣与灵魂伴侣之间," 像大学里最要好的朋友,无关乎爱情,也无关乎其他 "。

俩人之间无所不谈,所以熟悉。但也正因如此,双方价值观的冲突愈加明显。她认为,若恋爱谈得长久,价值观的不匹配之处总会有暴露的一天。在她看来," 这恰恰是恋爱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眼下,她期望下一任能在审美、阅读、音乐上与她同频。

但 " 人毕竟不是机器,情感摆在那里 "。目前,感性超过理性," 继续走走看看,等真的走不动那天再结束 "。她心里清楚,这段故事随时可能翻到最后一页。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