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回炉职校,很多人的大学都白上了

" 本升专 " 的出现,终究是一种市场思维、务实精神的胜利,也是告诉那些大学们:真的关心学生,就好好帮他们找工作吧。
最近," 本升专 " 相关话题再次于社媒平台登上热搜。
此次受到广泛关注的,是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据媒体报道,2025 年,该校的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等多个专业备注招生对象为本科生。该校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称,学校的本科毕业生报名情况不错,2024 年就完成了招生计划。
这个消息引人关注,因为这是一种 " 学历倒挂 " ——先上了本科,再返回头去读大专。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考试通知(图 / 网络)
这个现象,很多媒体用了一种相对开放、欢迎的态度去看待,认为这是破除 " 学历迷思 ",这是 " 重新校准人生坐标 "。
话很漂亮,但无法否认这是反常的。
花 4 年去校准人生坐标,那早读大专不就好了?可以省多少时间和精力?不仅大学 4 年省了,还省了高中阶段没日没夜、军事化管理、上厕所要掐点的苦读。
无论如何,这种回炉就是一笔巨大的成本,长达数年的投入打了水漂。这背后终究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自救。
" 本升专 " 已经越来越常见,几年前就开始有媒体报道。
比如《南方周末》曾报道,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说,该校这两年招收的本科生超过 150 人,主要是想通过培训考取心理咨询、营养和健康管理等方向的证书。
成都新东方烹饪学校的老师在报道中提到,在跟自己学习川菜烹饪的学生中,三成有本科以上的学历。
青岛技师学院从 2009 年开始创办 " 大学生技师班 ",招收已经有专科及本科学历的学生。2015 年以来,大学生技师班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学生是本科生,等等。
之所以 " 本升专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好找工作。
像上面提到的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看名字就不难想象去向是哪里,还是多少年轻人渴望的稳定大企业。像青岛技师学院也在报道中说,学生大多顺利就职知名企业,薪酬普遍高于同期应届生平均水平。
有些话多少有宣传成分,但对找工作有帮助肯定是直接原因,否则,谁读书有瘾呢?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专就好找工作?
毋庸讳言,这是因为大专对应的工作不够 " 高端 "。当然这肯定有人抬杠 " 职业不分贵贱 ",那么就说得含蓄点,大专对应的岗位多在第二产业,而不是第三产业。
而第二产业向来就很缺人。2022 年曾有数据显示,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2021 年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中有 38.7% 集中在制造业。
同时,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1 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 " 最缺工 " 的 100 个职业排行》,有 43 个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行业存在供需缺口;24 个新进 " 最缺工 " 排行榜的职业中,超过半数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比高达到 54.2%,远高于其他职业。
另外,《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至 2025 年人才缺口将接近 3000 万人,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差距不断拉大。
从这个角度看,甚至就业难都不存在,大量企业还缺人呢。只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穿上工人的蓝衫,甚至快递员的黄衫,专车司机的衬衫,工作当然还好找的吧。
这就很吊诡了,一边缺人,一边又喊就业难,这种反差到底从何而来?其实很简单,现在的多数年轻人不愿进厂罢了。
这个现象早就有了,几年前就有年轻人宁愿送快递、不愿进厂的说法,此前就有媒体调研发现,年轻人不愿进厂的主要原因就是 " 收入低、不自由 ",有老板甚至吐槽 " 出去买瓶水,人就不见了 "。

图 / 图虫创意
缺人,终究是有原因的,工作环境大概什么样,人们心里是有数的。
而那些年轻人,辛辛苦苦地读书,背负了家庭的万千期待,不就是为了摆脱这种命运,去追求一个最起码进入服务业的未来吗?
看看那些本科专业,经济、金融、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医药工程、计算机工程,哪一个不指向听起来就好听的 " 现代服务业 "?
只不过现在年轻人低头了,找不到服务业的岗位,那么就去 " 回炉 " 读那些 " 最起码保障一个工作 " 的大专吧。
当然,现在 " 本升专 " 还谈不上多大规模。但如果有一天这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那么更值得深思还不是年轻人 " 找到自我 ",而是产业格局出现了问题——碰到了某种天花板,无法再向上突破了,大量劳动力,只能堵在 " 第二产业 "。
这背后也无法忽视这些专科院校自己的努力。没有所谓名校光环,也没有各种不着边际的折腾,它们想要在教育格局里生存下来,只能靠一个——就业。
在一个报道里写的细节很有意思,一个本科生读了一个专科的多媒体制作专业,结果这个专业的名称就叫 "×× 国际会议中心订单班 ",直接就把甲方的名字、工作内容不掩饰地写在名字里,毫无心理负担。

▲国际会议中心订单班招生简章(图 / 网络)
而这种思路才是对的。相比于大学,这些专科似乎对学生才更负责。很多大学,由于先天赋予的地位,它们并不用担心自己的经营,哪怕负面新闻缠身,大概也不怕 " 第二年没人报 "。
网民针对一些大学的负面新闻,动辄就说 " 明年分数线要降 ",完全是异想天开的呓语,把大学的级别看一看就知道了,哪在乎你怎么看它呢。
但是专科就不一样了,它们真的要在市场中生存。它们的名头不会构成了号召力,从来也挤不进各种排名,所能依靠的只有 KPI ——到底能把学生送到什么地方去上班。
当大学还在忙着各种安排通稿,津津乐道自己的教学改革、重大成果、" 对学生多么的贴心 ",这些职业专科院校只能埋头联系企业、找到赞助、输送学生,做着一堆苦活累活。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学,明明在已经饱和的情况下,还可以开设专业,设置各种硕士、博士点。说白了,还是不担心,完成 " 高等教育 " 的指标就好,至于就业,那得靠学生自己努力啊。

图 / 图虫创意
当然,专科学校也不是没有骚操作,什么把学生当免费劳力、压榨学生的新闻也不少,但专科的生存逻辑有根本的不同。
就如同衡水中学对所有素质教育的冲击一样,专科也在用今天最大的教育 KPI ——就业,去打脸那些本科院校。你名气是大、专业是多、分数线是高、社团生活是丰富,但我能让学生有工作。
这或许不够令人舒服,毕竟高等教育的各种所谓 " 内涵 ",什么 " 大学精神 ",就只剩下了就业。但这也不完全是坏事," 本升专 " 的出现,终究是一种市场思维、务实精神的胜利,也是告诉那些大学们:
真的关心学生,就好好帮他们找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