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6 2025

光明日报:“一群‘余华’举起了‘铁生’”,让善意在陌生人之间流淌

“那几个抬起他的大男生,太帅了”“几个年轻帅气的小哥哥好棒,托举起了一个人的梦想”。这两天,一则题为“一群‘余华’举起了‘铁生’”的短视频走红网络。

据媒体报道,长沙女生小范带着脑瘫朋友小龙到北京看升国旗,当两人抵达天安门广场时,现场早已人头攒动,小龙坐在轮椅上,视线被密集的人群完全遮挡,看不到升旗场景。随后,旁边的几个陌生人注意到了这一场景,简单提议后便合力抬起了小龙乘坐的轮椅,稳稳托举直到国歌结束才放下。

在一个极具仪式感的场合,一次不假思索但有力的托举,让这个瞬间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在社交平台上,几位陌生年轻人托举小龙看升旗的一幕打动了无数人。可以说,在无意之间,这几个年轻人完成了一次充满善意的公共表达。而当国歌响起、红旗上扬时,这种朴素的善意,与那抹冉冉升起的红色交相辉映,成就了最动人的时刻。

从媒体对几位当事人的采访看,这次托举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它没有刻意地“彩排”和“演练”。而这种未经设计的善意,恰恰是最戳中人心的地方:剥去了所有附着于人心之上的外壳,将人性中最为本真的善意与柔软,以如此直观且纯粹的方式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这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弥足珍贵。

某种程度上,这种托举的背后,其实是尊重与互助精神在日常生活中长久浸润后所结出的硕果。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滋养,才让那几个年轻人几乎“下意识地”举起了轮椅和小龙,也正是因为尊重与互助精神早已成为了公共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让无数人被这一场景所打动,并感同身受。

事实上,类似托举并非首次发生。早在2024年,在山西的一场音乐节上,就有一群年轻人将人群中的“轮椅男孩”合力托起,彼时,这样的场景同样打动了一众网友;而在今年6月,在山东烟台一场音乐表演现场,也有观众高高托举起了一名坐轮椅的女孩,让她可以更好地看到演出。无论对谁而言,这些托举的瞬间都展露出无比可贵的质地。

随着类似的画面逐渐增多,这种托举所带来的示范效应,无疑可以在更多场景中进一步促进善意在陌生人之间流淌,继而让尊重与互助成为公共生活中无需多言的共识。换言之,这不仅是个体之间的一次简单的互助,也是整个社会文明水位持续得到提升的生动注脚。

文明从来都不是宏大的概念,而是让每一份小期待被看见,让每一个普通人的瞬间被珍视,让每个个体的尊严都被托举的具体行动。而当“余华举起铁生”的隐喻照进更多日常,当举手之劳成为更多时刻无需言说的默契时,人们自然会明白:文明,其实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由善意、互助和尊重交织的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