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高舆论引导能力——2025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发言摘编


2025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开幕式,参会人员在听会。 本报记者 陈斌 摄

2025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会场外景。 谢明 摄
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媒体运营可持续发展力
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李芸
2024年,上海报业集团启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一年来,聚焦提升头部平台核心竞争力和媒体运营可持续发展力目标,动真碰硬推进结构调整、深层重构。
直面风浪,闯海攻坚。互联网不是传统媒体的延伸或补充,上海报业集团打破路径依赖,建立更加符合互联网规律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关停5个客户端,转变2份报刊出版方式;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三端合一”,内容生产、技术支撑、经营统筹实现“一体化”;澎湃新闻重组六大采编中心、24个垂类IP工作室,展现出新闻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引领,探海提质。与科技创新共同进步,是媒体变革的鲜明特征。上海报业集团以文化和技术融合为方向,实现数据、算法、垂域模型、云制播、虚拟现实等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打造激励融媒先导项目成长的策源地、激活媒体人创新创造的试验地、激发媒体释放先进生产力的实践地。
投资于人,砺海育才。主流媒体宝贵的资产是“人”,关键的变革是“人”的觉醒。上海报业集团以融媒轻骑兵、融媒工作室、融媒公开课“三融”项目为抓手,打造逾250个垂类工作室并重点赋能。推行IP主理人、项目小组等扁平化柔性化机制。开展“国传营”“青训营”等训战结合项目,激活组织“细胞活力”。
“旧地图走不到新大陆,慢行道跑不出加速度,舒适区等不来好办法,观潮人比不上弄潮儿”。主流媒体的地位,终要靠自己的作为赢得。在风浪中搏击、在大海里游泳,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记者熊捷整理)
适应传播结构变化,善用市场机制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田丽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势在必行。当前,平台与算法在传播中的作用显著提升,媒介产业边界被打破,平台企业、电商、科技公司全面进入信息生产领域。为应对这些变化,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目标应是重建传播能力,让主流媒体在新时代“被看见、被听见、被信任”,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主流媒体要适应传播结构变化。从中央媒体到省级媒体、基层媒体,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比如,中央媒体如何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省级媒体如何形成省域传播组织力,基层媒体如何成为网络社会治理的前端触角等,都需要从自身结构上破题,构建全新的传播体系。
主流媒体要善用市场机制。我们要逐渐适应优化当前条件下平台和算法主导的现状,充分提升主流媒体内容、数据等优势资源的市场价值;缩小技术需求与技术研发的信息差,推动媒介技术市场发展;建立和完善数据审计、算法检查等服务机构,构建多元参与、分配合理的媒介市场体系。
主流媒体还需探索内容授权、电商合作、知识付费、技术服务等;推动媒体内容、数据、品牌资产化,让资源成为可评估、可交易的资产。
一些基础性制度难题也亟待破解。比如,要推动媒体数据标注、分类、计量与定价,建立可交易的数据资产体系;完善内容价值评估与收益结算机制,使内容、数据、技术形成可量化、可计费、可循环的要素基础,为系统性变革提供支撑。
(记者肖家鑫整理)
把知识的根系深深扎在实践大地上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张涛甫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需重建媒体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结构性联结。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需在大系统范围内进行系统集成和系统适配,从主流媒体系统之外的系统矩阵中寻求优化路径。
时代大潮奔涌向前。适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传播格局深刻巨变,重塑中国传播格局和传媒生态。时下,一些主流媒体正经历转型阵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处于攻坚阶段。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宏伟目标如此之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面临如此重大的改革任务。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对于中国新闻学界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时代机遇。我们不能路过,更不能错过,必须牢牢抓住,为这场系统性变革输送动力和智慧。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我们新闻教育战线一直与时俱进,以变应变,推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结构性转型和系统性变革。
传媒业火热的改革实践是一个巨型开放实验室,这里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界全心置身室内,保持在场状态,深度介入,于实践中出真知,以此来检验我们的理论解释力。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也要坚持深度在场,在全真场景中检验理论的成色。
回归新闻学的“实学”传统,把知识的根系深深扎在实践大地上。唯有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长。
(记者龚文静整理)
讲好国之重器故事,打造品牌效应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宣传文化中心主任 赖江南
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党委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核工业集团这一目标,聚焦打造创新、绿色、开放的中核形象,通过正面宣传、舆论引导、品牌塑造与融合转型等举措,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守好责任田,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围绕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主题开展宣传活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举办“大美新疆看中核”融媒体活动。国际传播中,在纳米比亚组织罗辛马拉松,吸引超8万名选手参加,做好宣传报道;聚变能国际大会上,“人造太阳”收获广泛好评。
种好自留地,打造核工业价值引擎。中核集团入驻国内外30多个新媒体平台,覆盖主流渠道。与《流浪地球2》宣传互动及中秋月壤科研成果推广均成现象级传播案例。“十四五”时期,开展重大主题宣传220余次。通过《横空出世》重映、“两弹一星”精神宣讲等活动,传承核工业奋斗精神。
用好灌溉渠,破圈跨界打造品牌效应。深化与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等的深度合作,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联合推出的《核为大者》系列纪录片频登热榜。创新构建“政产学研媒”核科普生态圈,邀请新疆44名中学校长走进漳州核电体验“华龙一号”魅力。未来,中核集团将深化传播创新,增强传播力与公信力,讲好国之重器故事,奏响中国核工业高质量发展强音。
(人民网记者刘颖婕整理)
创新表达,建设综合性文化传播平台
《中国石油报》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 霍恚明
中国石油以中国石油报社为基础组建融媒体中心、成立国际传播中心,全面构建“集团上下一张网、国内国外一盘棋、新闻文化一体化”的融合传播新格局。
集团上下一张网。坚持系统思维,以中国石油融媒体中心为中枢,推动全集团宣传资源全链条整合、一体化运作。健全“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平台发布”机制,建设覆盖“策、采、编、发、评”全流程的中国石油融媒体生产运营系统,构建“1+N+90”融媒体生产体系。
国内国外一盘棋。依托中国石油近90个海外油气合作项目,构建起七大主流社交平台,涵盖6种语言、57个官方账号的海外社交媒体矩阵。在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的报道中,相关话题海外传播取得良好效果。
新闻文化一体化。坚持以新闻立身、以文化铸魂,推动新闻宣传与文化服务深度融合。连续举办3届“感动石油人物”评选活动,牵头举办全国石油石化能源系统“好记者讲好故事·能源报国颂”活动,近年来选拔推荐的优秀选手3次跻身“好记者讲好故事”十佳记者。中国石油报社正从单一新闻机构转型为集内容生产、品牌塑造、文化传播、经营拓展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传播平台。
未来,中国石油报社将以一张网为基础、一盘棋为格局、一体化为路径,持续深化改革、创新表达、讲好故事,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记者刘少华整理)
再建新生态、新底座、新优势
青岛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青岛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 纪明涛
媒体系统性变革不是局部修补,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全局角度谋划。青岛日报社通过重塑组织架构,强化技术赋能,再建新生态、新底座、新优势。
围绕全媒体生产再建新生态。打破部门壁垒,实施“架构重组、流程再造、考核转向、一体管理”改革,实现集约化生产、一体化管理、移动端首发的运营模式。激发人才活力,实施青年人才“3210”发展计划,打造50多个垂直类融媒工作室。建立推行智能化考核管理体系,明确“正能量+大流量”的重要评价准则。
以数智促融合构筑新底座。以顶层设计为牵引,构建“智能调度、智慧生产、智链传播”体系。提升生产效率,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组织全面转型、生产全面焕新、员工全面转场。拓展应用场景,创立“全场景智慧体育平台”,推出“全民健身一张图”,获国家体育总局高度肯定。强化舆情技术支撑,组建青岛日报传媒审校中心,成立舆情研究院,推出“笔墨丹青”四大AI板块,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提供舆情全链条服务。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打造新优势。把媒体系统性变革与地方社会治理相结合,放大媒体价值。参与城市政务,构建“政企民智”沟通平台,打造“倾听与商量”协商平台、“民生在线”网谈栏目。融入城市运行,将媒体智慧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携手政府部门打造“青岛品牌日”等城市IP,成立青岛市社区联盟,破解基层服务痛点。
(记者龚文静整理)
深耕本地资源,加强交流互鉴
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吴朝安
提高主流舆论引导能力,湖北省武汉市委宣传部在顶层设计制度化、内容生产精品化、传播矩阵品牌化上下功夫,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正能量产生大流量。
一是打好主动仗。完善总体规划,制定市属媒体改革方案,推进媒体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一个党委统一领导、事业企业分工协同”工作格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激发媒体动力活力。
二是唱响主旋律。围绕城市更新、武汉都市圈建设等中心工作广泛发声,聚焦优势产业强化传播。持续擦亮城市名片,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三是夯实主阵地。构建“1+15+N”市区传播体系和联动机制,差异化建设“大武汉”“汉新闻”“九派新闻”三大客户端,打造特色品牌。
当前,武汉正全力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全面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新征程上,我们将与全国媒体加强交流互鉴,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统筹选题策划“一盘棋”。聚焦“五个中心”、城市更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区域协调发展,联合策划重大选题,提升市属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打造生产传播“一张网”。支持本地新媒体做大做强,推动采编力量下沉基层,深耕本地资源、服务本地治理、精准对接本地用户。
推进融合发展“一体化”。统筹市区融媒体中心建设,形成上下贯通、业务协同的工作体系,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
(记者任彤彤整理)
整合移动端,构建数智传媒新生态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党委书记 姜军
面对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算法推送对主流媒体传播力的影响,面对原有用户减少、新兴用户尚待培育等挑战,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全面推进系统性变革,走出具备浙江日报特点的融合传播之路。
客户端数量做减法,影响力做加法。整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原有3个移动端,倾力打造移动传播主平台“潮新闻”。“潮新闻”以定位新、内容新、打法新、技术新、经营新、架构新、体制新亮相,打造“潮评”“读端”等内容品牌,春风悦读、美好生活季等活动矩阵,一体建设“好看的党端、有烟火气的平台、智联用户的新生态”。目前“潮新闻”全网用户1.45亿,“潮客”创作者突破16万,传播力、影响力居省级主流媒体前列。
一手抓“内容为王”,一手抓“多元传播”。构建“以端为先、报端一体”内容生产传播机制,打造“第一视点”专栏,以“正文+融媒产品”模式进行全媒体传播,逐步实现报端一体。组建“潮声”内容战队,推出“短新闻竞赛”栏目。探索互联网语态、故事化传播,初步形成新型话语体系。统筹浙江全省媒体重点推送、商业平台转载推荐。
让技术更懂媒体,让媒体更有技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牵头3家省级文化集团成立传播大脑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深耕媒体技术领域,打造行业级的标杆应用,构建数智传媒新生态。打造“数智人众创平台”、上线“潮新闻”AI频道、建设集团融媒众创空间等,升级用户沉浸式互动体验,相关产品服务对接拓展至21个省份。
(记者任彤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