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议事厅·周报|省界变接口,长三角县域协同有新解

在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当下,县域尤其是省界毗邻地区,正在从过去的“发展洼地”变成协同发展的前沿地带。安徽五河与江苏泗洪的实践就颇有代表性:两地打破行政边界,共建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以统一规划、联合开发、利益共享的方式,把交界处的区位劣势转化为产业协作优势。

今年以来,总投资3.2亿元的维辰益科技项目落地安徽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从签约到投产仅用半年多时间,用工成本下降15%、原材料采购成本降低2%,并带动一批长三角制造企业集聚落地。与此同时,G344国道省界段贯通、S301跨省公交运行等交通“硬联通”,叠加规划“一张图”、政策“一盘棋”的治理“软协同”,让要素流动更顺畅,协同更有效。

从“省界鸿沟”到“产业通途”:三种协同模式的现实拼图

毗邻共建:把边界变成“产业接口”

五河—泗洪毗邻区的亮点不在口号,而在机制落地:两地以统一规划、联合招商、共享配套推进共建,依托双忠庙工业集中区承接项目、集聚产业,形成可操作的跨省联合开发体系。交通“先通后融”进一步夯实协同基础,G344省界段贯通、S301跨省公交运行,并与合新高铁、泗蚌高速等通道建设叠加,把相邻县域连成半小时通勤圈,显著降低要素流动和产业协作成本。维辰益科技项目总投资约3.2亿元,半年内完成签约投产并带动企业集聚,说明当规划、交通、园区和招商被整合为一个跨省“合伙项目”,省界就能从阻隔转为产业链延展的接口。

示范区引领:用制度品牌带动县域嵌链

毗邻共建解决“边上怎么一起干”,示范区的价值在于提供更高能级的平台和制度工具,带动县域更深度嵌入区域产业链。以嘉善—青浦—吴江为例,2025年示范区开发者大会集中签约9个项目、投资超87亿元,聚焦半导体、智能制造等赛道,体现了示范区在平台招商、资源组织上的牵引力。更重要的是,“四张清单”(政府需求、企业协作需求、企业能力、人才需求)把供需公开对接,让县域由“被动承接”转为“主动补链”,并把可复制的协同规则、跨省治理经验打包输出。

 产业/科创飞地:用“空间错位”实现功能互补

飞地模式把沪苏浙的创新优势与安徽等地的产业空间重新组合,形成“研发在上游、制造在下游”的梯度协作。甬蚌合作产业园由宁波前湾新区与蚌埠高新区共建,宁波投入占比约70%,总投资约3.5亿元,2025年开园投用,体现“省外建园、共担投入、共管运营”的合作逻辑,使产业转移从单向承接变为共同扩张。科创飞地则把创新前置到资源密集区,如怀宁在上海松江设立科创中心,形成“孵化在上海、落地在怀宁”的反向通道。飞地的关键不在“搬厂”,而在打通技术、人才、资本与订单的双向循环,把协作变成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机制破壁:三类制度创新为什么能“跑起来”

县域协同能否真正提速,往往取决于制度能不能先把“跨省合作的摩擦”降下来。长三角的实践里,有三类制度创新尤其关键:一是让审批不再被边界切碎,二是让要素能够按产业需要去流动,三是让合作双方在收益上看得见、算得清。它们并非三件孤立的事,而是把跨域协同从“愿意合作”推进到“可以高效合作、持续合作”的底层支撑。

先看审批互通。跨省项目最容易卡在手续上:同一件事要跑多地、交多套材料、等多轮盖章。近年一些跨域合作区域已开始尝试联合审批、一次受理,把原本分散在不同地方的流程尽量并联起来。嘉善与青浦、吴江共建的方厅水院项目,就是在跨省工程中探索“一张证审批”的案例——施工许可证由上海青浦颁发、项目地址在嘉善,背后是三地部门集中会商、联合审核,将原先需要多头申报的环节合并为一次跨域审批,显著减少了工程推进的制度摩擦。

审批理顺了之后,协同能不能做深,还要靠要素流动更“对路”。县域之间合作常见的难点是信息不对称:你缺什么、我有什么、怎么对上,往往靠临时撮合。为此,一些合作区域用“清单化”方式公开需求和能力,比如围绕政府需求、企业协同需求、企业能力、人才需求等发布多类清单,并持续滚动更新,累计形成了详细的发展需求对接库。清单的价值在于把协作从“碰运气找伙伴”变成“顺着目录精确匹配”,让资源按产业链条而不是按行政边界去组合。

而要让协同长期跑下去,最后还得解决“合作值不值”的问题。跨省园区和飞地项目之所以容易反复,核心在于税收、产值、统计指标到底算谁的。六安与上海松江在六松现代产业园推行的利益共享机制,给出了一套清晰的分账规则:对松江推荐落地园区的企业,其地方留存税收和相关统计指标按约定比例共享分算(六安及金安区60%、松江40%),并配套明确认定流程和期限。规则透明后,转出地不再担心“项目走了就什么都没了”,承接地也更有动力提供服务,协同自然更稳定。

未来图景:县域协同的三个深水区任务

从五河—泗洪的毗邻共建,到甬蚌合作的飞地园区,再到六松产业园的利益共享,长三角县域协同已经从“单点试水”走向“组合推进”。它的下一步,不只是把现有模式复制到更多地方,更重要的是把协同做成一种可持续的常态机制:核心平台继续发挥牵引作用,跨省交通与产业带把毗邻区域串成协同轴线,协作网络向周边县域外溢扩展,让更多县域稳定嵌入产业链与创新链之中。这样一个“核心引领—轴带支撑—网络辐射”的格局,正在为“十四五”末的县域一体化奠定基础。

然而,要让这一格局真正“跑得久、跑得深”,还需要跨过三道更深的门槛。第一道是从项目层面的合作,走向产业链层面的共同治理——不只谈一个园区、一个项目,而是围绕链主企业、配套体系、公共平台建立跨域协作规则,让县域协同成为产业链韧性的一部分。

第二道是从行政推动走向市场自驱。无论毗邻共建还是飞地经济,最终都要回到企业和资本的选择,因此跨省统一的标准、产权保护、金融供给、人才政策等“市场基础设施”必须跟上,才能让企业愿意长期留下、持续加码。

第三道则是从生产协同延伸到公共服务一体化。产业合作背后是人口流动与生活圈重构,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公共服务能否跨域互认、同步供给,决定了县域协同有没有稳定的人才与劳动力底盘。

长三角县域这些年的探索已经说明,省界并非天然壁垒,只要制度把路铺平、利益把账算清,县域完全可能把“交界”变成“接口”。未来能否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机制、并让市场成为主发动机,将决定这一轮县域协同能走多远,也将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成熟的样本。

长三角

长三角文博会意向签约金额149亿元

第六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于11月20日至22日在上海成功举办。本届文博会规模与能级显著提升,吸引1500余家企业参展,意向交易与签约金额达149亿元,充分展现长三角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与创新动能。展会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亮点突出,AR眼镜、AIGC内容、VR/XR沉浸体验等数智应用集中呈现,推动产业从展示平台向孵化平台转型。(来源:文汇报)

上海

上海农科院发力智慧农业,AI与合成生物技术加速落地

当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致力于以AI、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推动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该院建设的无人农场、植物工厂等示范场景已实现精准灌溉、光配方种植等应用,节水节电超15%,生产效率显著提升。通过建立三大研究中心及“揭榜挂帅”机制,该院推动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崇明、奉贤等基地实现“云端种田”。目前,多项技术正从实验走向规模化应用,为超大城市农业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上海方案”。(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核工院“国和一号”引领产业升级

上海核工院作为“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研发牵头单位,近五年持续强化科技自主攻关,其非能动安全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院积极构建国产化产业链,推动关键设备100%自主研制,相关成果连续四年入选国家能源局首台(套)装备名录。面对14台机组并行建设的新局面,上海核工院依托数字化与AI技术打造核电5G智慧工地,构建现代化项目集群治理体系。通过央地协同共建孵化器与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该院正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集聚,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与能源安全战略。(来源:解放日报)

江苏

盐城经开区深化对韩合作,打造新型国际产业园区

11月21日,中韩(盐城)产业园经贸合作交流会举行,持续拓展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中韩产业园核心区,该区已集聚近千家韩企,累计总投资超130亿美元,SK动力电池等项目成为合作亮点。产业方面,从传统汽车制造向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医美文旅等多领域扩展,形成深度产业链融合。同时,通过建设韩风街区、引进韩式医疗与酒店,推动产城融合与人文交流,构建“产业+生态”的双向开放新高地。(来源:新华日报)

南京金鱼嘴创投精准布局硬科技与新兴产业

南京金鱼嘴基金街区作为全市创投高地,正将资本重点投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硬科技领域。机构投资逻辑从追逐短期收益转向长期产业价值,邦盛资本、巨石创投等将80%以上资金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投资—赋能—再投资”闭环。邦盛资本联合被投企业高华科技设立产业基金,深耕产业链创新。多家投资机构还与区政府合作设立专项基金,推动区域数智经济发展。(来源:新华日报)

浙江

507家企业成果亮相2025义乌装博会

11月20日,浙江义乌国际智能装备博览会开幕。本届装博会以“全球智能装备汇聚浙江”为主题,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汇聚507家国内外企业,集中展示智能机器人、工业母机、新型农机等近千件尖端装备与系统解决方案。展会设置系列产业对接与评选活动,致力于构建集展示、交流、对接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平台。(来源:浙江日报)

慈溪现代家具与智能家电产业集群营收超700亿元

慈溪作为浙江县域经济“领头雁”,近年来以“工业立市、创新强市”为战略引领,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集聚。2025年1—8月,全市现代家具与智能家电产业集群营收超700亿元,“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营收达3332.3亿元,居全省首位。在产业转型方面,慈溪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造,已有36家企业入选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同时,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前10个月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4个。随着通苏嘉甬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推进,慈溪正从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加速跃升。(来源:浙江日报)

安徽

第五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在蚌埠开幕

11月21日,第五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在安徽蚌埠开幕。大会以“新科技 新材料 新未来”为主题,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国际玻璃协会等共同主办,吸引400余位院士专家、世界500强企业及投资机构代表参与。大会聚焦新材料技术攻关、产业集群培育与开放合作,旨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链协同。安徽将以此为契机,整合资源强化前沿攻关,加快先进基础材料提质与未来材料布局,进一步构建新材料产业发展生态。(来源:安徽日报)

2025年量子科技产业大会在合肥开幕

11月20日,以“百年量子 智启未来”为主题的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在合肥开幕。大会由安徽省科技厅、合肥市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汇聚全国117家核心企业及600多家相关单位,参会人数超6000人,规模创历史新高。现场设置1万平方米成果展,集中展示300多件最新量子科技成果,覆盖量子计算、通信、精密测量等领域。大会通过系列论坛与对接活动,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助力量子科技从实验室加速走向产业化应用。(来源:安徽日报)

(本文作者奎一鸣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付晓晴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